科学的边缘在于人

科普中国网 2018-10-19

  这里说的科学,指的是广义的科学技术。

  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希望发现自然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希望发现人类社会运行的客观规律。科学研究的主体是人,科学的边缘在于人。

  自然界的演化是有规律的,生物的进化却没有目的。人类的出现是偶然,人类能够理解大自然更是个偶然。人类的进化并不是为了理解大自然,但理解大自然、掌握科学规律有助于人类的进化。人类从树上爬下来不过才几百万年的时间,能够主动制造工具、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界则不过几万年而已。恐龙曾经主宰地球长达几亿年,它们显然没有能力研究科学,它们也不需要科学。

  科学的边缘在于人,这句话有两个含义:探索未知世界、推进科学向前发展的是人;阻碍科学传播、限制科学发展的也是人。人并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几十亿个个体构成的。他们有的聪明,有的愚钝,既有先天的原因,也有教育的影响;他们会合作,也会竞争,看起来像是因为信仰,归根到底还是由于利益。这些因素不会影响到自然界的整体运行,但确实会影响到科学发展的趋势,甚至人类社会的未来。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人类社会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究竟是什么?人类社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大多数人并不关心这件事,关心这件事的人又有各自的立场,但丁仲礼院士的话还是有道理的:人类需要保护地球,而地球并不需要人类的保护——地球没有人类照样过得很好,而人类却不能没有合适的生存环境。

  经常会有人问,科学是万能的吗?泛泛地回答是与不是,只会引起无谓的争吵。但是我觉得,可以大致地把科学研究的问题分为两大类:与人没有直接关系的问题,比如说,各种数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问题;与人有直接关系的问题,比如说各种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的问题。

  与人没有直接关系的问题,大多是“信息不变的问题”,也就是说,问题不会因为你研究它而发生变化,各种自然现象及其背后的客观规律,大多都是这样。这样的问题,我认为科学都是可以解决的,虽然可能会需要巨大的人力或者物力资源,可能会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总是可以解决的——问题无解也是一种答案。小到原子核,大到银河系,我们已经很好地了解这些范围里的自然现象和规律,甚至在这之外的很大范围,我们已经有了很多认识。然而,是否现在就要建设更加巨大的加速器来研究更小尺度上的粒子物理学?是否现在就要建设更加灵敏的大型探测设备来研究更大尺度上的宇宙学?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问题,是政治问题,绝对不是单纯的科学问题。

  与人有直接关系的问题,很多都是“信息可变的问题”,也就是说,研究对象会因为你研究他而发生变化。最明显的例子是,以前在一些民风彪悍的地区,两个人会因为“你瞅啥?”、“瞅你咋的?”而大打出手。这时候,不仅研究的主体是人,研究的对象也是人,他也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会反制。在这种研究中,统计学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一个人是人,很难预测其行为;一大群人就容易多了,个人的能动性经常是彼此抵消掉了。对于这些“信息可变的问题”,科学可以给出整体的理解、甚至可以在宏观方面进行调节,但是很难针对个体给出具体的措施——人和人确实不一样。“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何况是几十亿的人呢?与人有直接关系的问题,大多涉及利益的分配,是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谈利益、只谈人性是不可能解决的。

  科学解决了很多问题,但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这些没有解决的问题,有的是我们知道它还没有解决,有的是我们还不知道有这个问题存在。科学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乃至解决这些问题,但这些工作都需要人,需要受过良好科学训练的人,需要愿意努力改善人类社会的人。“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重要的是改造世界”,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科学,科学的边缘在于人。

  作者: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姬扬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