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园林植物育种方法的选择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2017-12-18

  1、育种的选择人类开始进行农业生产以后,无论是刻意或者无意就会对植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进行关注,刚刚开始时人类是无意识的选择,逐渐发展到以后有意识的选择。而有意识的选择就是指有明确目的、有计划、系统性的应用健全的鉴定方法进行的育种的选择工作。这样对育种的选择所起到的作用就会很大,而效果也会非常明显。随着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在园林植物这方面,有意识的选择逐渐增多。2、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自然选择指的就是以园林植物对大自然的适应性进行选择,如果植物对大自然的适应性很强就会被留下来。这种选择是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发展的,因此产生一个新的物种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可是人工选择指的就是在人类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根据自己的某种喜好或者经济条件,从大自然丰富的群体中或者人工造成的新物种中,选择自己需要的群体或者物种,这种选择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选择就是抛弃差的,留下好的,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下,物种之间会进行竞争,如果物种的生命力和繁殖力都很强,就会繁殖出更多的、更优良的后代;如果物种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都很弱,繁殖的后代就会很少,也没有很强的生命力,就会逐渐被淘汰。而这种将物种保留或者淘汰的过程就是自然选择。可是这个保留和淘汰的过程是人为造成的,就是人工选择。3、对育种进行选择的方法3.1  混合选择混合选择指的就是从原始的混合的群体或品种中,可以根据品种的观赏性,也可以根据品种的经济性等选择那些相似的和品种优良的个体,接着将这些品种的种子或者植物混合在一起种植在相同的区域,第二年,将得到的种子或者植物和标准的品种进行比较,并对其进行鉴定。混合选择的优点在于这种方法非常简单,容易操作,可以快速的从混合在群体或者个体中选择出那些品质优良的品种,同时得到比较多的种子或者繁殖的材料,进而对其进行广泛的推广,这样一来,遗传特性就很丰富,保持和提高了品种的优点。因此,如果品种特性的遗传能力强、群体中的种类繁多、遗传的品质有很大的差别的话,就能得到很好的对育种进行选择。混合选择的缺点在其选择是根据表现型来的,将种子混合起来进行繁殖,就不能很好的对子代和亲代的关系进行判定,导致不能依照子代的表现选择家系。所以如果品种的生存环境有很大的差异、很差的遗传能力,就会大大影响选择的效果。同时如果群体大体都相同,还有环境不发生改变的话,进行混合选择,选择的效果就不是非常明显。这时,如果想得到好的育种选择效果,就要应用单株选择或者其他的育种选择方法。3.2  单株选择单株选择就是从原始的群体中选择出品质优良的单株个体,收获和保存它的种子,然后分别播种,使之繁殖为不同的家系,然后根据家系的表现对上年选择的个体的优劣进行鉴定,然后再选择和淘汰时要以家系为单位。单株选择的优点在于因为分别对选择的单株植物进行的编号,然后才让其分别繁殖,最后才对其家系进行鉴定,这样一来,一个优良的单株对应一个家系,可以明确的根据后代家系的表现判定选择的单株植物的优良,这样选择出的才是真正的优良品种。单株植物选择的缺点在于这样方法是很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如果选择了很多株植物就会占用很大片的区域,实际进行操作时程序也很复杂。自花授粉植物指的就是同一朵花的花粉相互授粉或者同一株植物不同花朵之间进行授粉,进而繁殖出后代的植物。因为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自花授粉的植物可以进行长期的自交,同时繁殖的后代的适应能力也不会下降。所以,在对自花授粉植物的育种进行选择时就可以降低选择的次数和年限,一般来说应用的是一次单株选择和混合选择。异花授粉植物指的就是不同植物花朵之间进行授粉,然后繁殖后代的植物。因为这种植物会经常出现杂交的现象,个体的遗传是非常复杂的,即使表现优良的植物,他的后代也会出现表现不优良的植物。所以,异花授粉的植物为了获得品质好而且表现稳定的后代,就要对授粉进行控制,然后再进行多次的混合选择和单株选择。3.3  无性系选择无性系指的就是一株植物应用无性繁殖所得到的所有植株的总称。无性系选择和无性系繁殖是不同的,和无性系内的选择也不相同。无性系选择既要依据植株表现的优良进行选择,还要测定完无性系才能对其进行大量的繁殖,无性系繁殖已经在大量推广的人工选择品种中得到应用,不用再对其无性系进行测定,就能直接进行大量的营养繁殖。因为同一个无性系植株的遗传大都相同,因此无性系内选择是没有效果的。因为无性系选择可以将选择出的优良的单株进行无性繁殖,然后广泛推广,保留住了优良单株的所有形状。所以如果杂种植物可以应用营养繁殖,同时其遗传性状比较复杂,对其进行无性系繁殖就能得到比较好的育种选择效果。编辑:李晓娟 审核专家:姚宏亮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