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锈病

科普中国-乡村e站 2017-08-01

  【分布为害】

  梨锈病是梨树重要病害之一,我国南北梨区普遍发生,在果园附近有松柏等松柏科植物较多的地区,发病较为严重。为害程度因年份和品种而异,栽培感病品种的果园在病害流行年份产量损失可达60%以上。

  【症状】

  主要为害幼叶、叶柄、幼果及新梢。起初在叶正面发生橙黄色、有光泽的小斑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的病斑,中部橙黄色,边缘淡黄色,最外面有一层黄绿色的晕圈。天气潮湿时,其上溢出淡黄色黏液。病斑组织逐渐变肥厚,叶片背面隆起,正面微凹陷,在隆起部位长出灰黄色的毛状物。锈子器成熟后,先端破裂,散出黄褐色粉末。病斑以后逐渐变黑,病叶易脱落。幼果初期病斑大体与叶片上的相似。病果生长停滞,往往畸形早落。转主寄主桧柏发病,起初在针叶、叶腋或小枝上出现淡黄色斑点,后稍隆起。在被害后的第2年3月间,渐次突破表皮露出红褐色或咖啡色的圆锥形角状物,为冬孢子角,在小枝上发生冬孢子角的部位,膨肿较显著。春雨后,冬孢子角吸水膨胀,成为橙黄色舌状胶质块,干燥时缩成表面有皱纹的污胶物。

  【病原】

  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称梨胶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性孢子器扁烧瓶形,埋生于叶正面病组织的表皮下,孔口外露,内生许多无色单胞纺锤形或椭圆形的性孢子。锈子器细圆筒形,有长刺状突起,内生锈孢子。锈孢子球形或近球形。橙黄色,表面有瘤状细点。冬孢子角红褐色或咖啡色,圆锥形。冬孢子纺锤形或长椭圆形,双胞,黄褐色。锈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7℃,冬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7~20℃。

  【发生规律】

  只在春季侵染1次,以多年生菌丝体在桧柏类植物的发病部位越冬,春天3月间产生冬孢子角。冬孢子角在梨树发芽展叶期萌发产生担孢子,随风传播至梨树的嫩叶、新梢及幼果上,遇适宜条件萌发产生芽管,直接从表皮细胞或气孔侵入。梨树从展叶开始直至展叶后20天容易被感染。刚落花的幼果易受害,成长期的果实也可被侵染。2~3月气温高,3月下旬与4月下旬的雨水多发病重。梨锈病的潜育期一般为6~10天,连续阴天和高温是感病的重要条件。梨锈病发生的轻重与梨园周围桧柏等柏科植物的数量和距离远近有关,尤其与l.5~3.5km范围内的桧柏等柏科植物的数量关系最大。在担孢子传播的有效距离内一般是桧柏等转主寄主越多,病害发生越重;反之病害发生越轻。

  【防治方法】

  防治策略是控制初侵染来源,新建梨园应远离桧柏、龙柏等柏科植物,防止担孢子侵染梨树,是防治梨锈病的根本途径。

  梨树萌芽前在桧柏等转主寄主上喷药l~2次,以抑制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较好的药剂有2-3波美度石硫合剂、0.3%五氯酚钠与石硫合剂的混合液或1:1~2:100~160倍式波尔多液等。

  病害发生初期,可喷施下列药剂:

  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

  5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200~400倍液。

  生长期喷药保护梨树,一般年份可在梨树发芽期喷第1次药,隔10~15天再喷1次即可;春季多雨的年份,应在花前喷1次,花后喷1~2次,每次间隔10~15天。可用药剂有:

  20%三唑酮乳油800~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

  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

  20%萎锈灵乳油600~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25%邻酰胺悬浮剂500~800倍液;

  30%醚菌酯悬浮剂2000~3000倍液;

  25%肟菌酯悬浮剂2000~4000倍液;

  12.5%氟环唑悬浮剂1500~2000倍液;

  40%氟硅唑乳油6000~8000倍液;

  50%粉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

  5%己唑醇悬浮剂1000~2000倍液:

  25%丙环唑乳油l500~2000倍液;

  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l000~1500倍液:

  6%氯苯嘧啶醇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2%嘧啶核苷类抗生素水剂200~300倍液。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乡村e站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