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的植物情缘,还有52幅手绘植物插画

蝌蚪五线谱 2017-10-31

  今天推荐的是罗仲春老爷子的书《崀(làng)山草木情》。

微信图片_20171027102543

  作者:罗仲春 / 著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7月

  图书分类:百科 / 植物

  时至今日,80岁高龄的他仍笔耕不辍,从2008年开始坚持每天写一篇铁皮石斛日记,他说:“只要头脑清醒,铁皮石斛日记还将继续写下去!”

微信图片_20171027103241

  图自网络

  罗老是一位与植物有60年交情的自然爱好者,在这本书中,他与我们分享了他和各种美丽而神奇的植物之间的有趣故事。

  比如:在书中罗老分享了一个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小秘方。由于他长期在野外工作,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后来按次方服用,病就好了。

  需要的朋友可以试试~

  40度以上的主粮酒5千克,全当归30个,山溪中的螃蟹30只。

  当归从药店买回后洗净切片,晾干水汽。螃蟹洗净泥沙整只(不去壳、内脏)放铁锅烘干碾碎成粉。然后用双层医用纱布做成布袋,将当归、螃蟹分别装袋,扎紧口袋,置酒中浸泡15天后饮用。每次50克,早晚各1次。

未标题-2

  当归

  《崀山草木情》讲述了50种美丽的崀山植物,罗老用优美诙谐的文字将植物知识讲解地深入浅出,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还由专业的手绘插画师李聪颖老师配图,这些可都是手绘植物插画哦~

未标题-3

未标题-4

未标题-5

未标题-6

  图自网络

  李聪颖老师知道蝌蚪君要推荐这本书,专门写了她与这本书的故事,蝌蚪君摘录了其中一段,一起来看看吧

  2017/10/25

  给《崀山草木情》手绘植物插画的故事

  2015年,科学技术出版社找到我:湖南崀山有个八十岁的老人写了书,你能不能给配些植物插画?

  我说先看看资料啊!

  几天之后,邮件发了过来,三个附件:书中所有文稿;标注了序号、文章名称、手绘物种名的统计表格;内有一百多幅参考照片的文件夹,已经按照文章和物种分类清楚。

  顿觉对方诚意满满。

  粗读一遍文稿,整整50篇,字里行间透出来对生活的热爱、对草木的浓情。

  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罗老真是一位有情怀的人啊!这个活接定了。

  接下来的两三个月里,读文章,定物种,找重点,画下来,一口气画了52幅插画,包括51幅植物插图和1幅育种场景图。

  交稿几天之后,罗老反馈了信息,只有四个地方需要再加工——一是苦木下垂的枝叶表达不够明显,希望重画;二是葛根不同于土豆红薯,希望重画,表达出葛根的木质感;三是伯乐树的果子裂开图很有特色,希望补充细节图;四是银杉叶子正面和背面颜色不同,希望补充细节图。

  任务越具体就越容易,嗖嗖嗖,两个晚上就搞定了。终于彻底完活了,长出一口气。

  然后回想整个过程,总的来说还是很享受的。所以每幅插画我都先读文字,找到物种及描述重点,再翻看植物志,然后查阅尽量多的照片资料,观察根茎叶花果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时才开始构思如何在纸面上表现。

  罗老的文笔真是很妙,轻松流畅,娓娓道来,画面感十足,总能第一时间迅速把我带入状态,对所要描绘的物种构建出立体形象。

  譬如讲到陀螺果的花:“……在靠近啄木江大瀑布的地方,看见许多粉红色的花朵,十分可爱;远看以为是桃花,近看又不是。它的花大,桃红色,花梗下垂,花瓣向下张开,像千万盏小巧玲珑的彩灯挂在树上,文雅清秀,酷似桃花,但又胜过桃花!”多么生动形象的语言啊!

  又讲到陀螺果的果实:“陀螺果的果实确实有点怪:1、名称怪。果实长在枝条上,活像乌鸦的头,故名鸭头梨。将果置于盘中,又像‘秤砣’,因此,又叫秤砣果。果的屁股上长有几道螺纹圈,所以又称陀螺果。在野茉莉科家族中,就属它的果型最古怪。2、特征怪。它的种子没有休眠期,果采回后,只要随采随播或润沙贮藏,便能早春发芽。若晒干贮藏,它就休眠了,要在地里睡2个月才发芽。3、种子怪。它的种子藏在木质化的果皮内,无法剥出来,就是以“嘴功”闻名的野猪也奈何不得。陀螺果就靠这身“铁甲”来保护自己,而且每个果有种子5-6粒,排列于果的周围,种子一膨胀发芽,轻而易举将果壳拱开,而且宽度、长度刚好容种子长出。大自然这种巧妙设计,真让人佩服!也是这种古老植物繁衍至今的秘密。”多么有趣的描述啊!

  读毕文字,再开始构图插画,无论是像桃花又胜桃花的花,还是状如秤砣和陀螺的果,都觉得轻松许多。

未标题-7

  银杉(蝌蚪君拍摄自本书)

未标题-8

  葛(蝌蚪君拍摄自本书)

  如果你植物迷,千万不要错过这本书。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蝌蚪五线谱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