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核问题陷入死局?争取最好避免最坏

环球时报 2017-09-15

  中国正在逐渐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央,这是中国的力量增长和利益扩展共同推动的。它也是一个一言难尽、无法用简单成败观描述的过程,不是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中国会一路高歌猛进,痛快淋漓。在很多时候,中国都要在重要利益和次重要利益之间进行抉择。我们会陷入一系列复杂的博弈,争取最好,避免最坏。

  中国已然是世界性大国,但我们的力量不是都能转化成权力的,当与比我们弱很多的力量发生摩擦时,有时我们会发现推动对方做出让步并不容易。要想做到“把把全赢”几乎不可能,我们会经历一系列“输赢说不太清楚”或者“赢得不那么明显”的过招,赢没赢很多时候只能间接验证。

  我们还会有不可避免遭受挫折的时候,看看其他大国的情况,就清楚了。美国是当今世界第一强国,但它迄今没能阻止朝鲜研制洲际弹道导弹,朝鲜正接近拥有对美国本土实施核打击的能力。美国希望中俄按照它的要求帮忙解决问题,为它两肋插刀,对朝鲜实施全面禁运。但是它在安理会上与中俄相互做了妥协。

  在叙利亚问题上,美国公开要求巴沙尔下台,但是后者在俄罗斯的全力支持下稳住了阵脚。特朗普上台后,虽然一度导弹袭击了巴沙尔政权的基地,但他实际接受了美国不愿看到的现实。

  大国必须坚持原则,否则它的意志就不会在世界秩序中留下烙印。大国同时又需要是灵活和有弹性的,否则由于它的利益涉及面广,就会四处遭遇危机,一般摩擦很容易上升为对抗。无原则的大国无以立威,无弹性的大国会失去围绕战略目标的有条不紊,十个手指头按着十个跳蚤,把自己拖疲拖垮。

  其实做大国挺不容易的,全球化时代的大国利益边界经常交叉,反而让一些中小国家的平衡外交如鱼得水有了更大空间。世界的权力在分散,任何大国的力量和权威都在信息化和碎片化时代被削弱了,这是大国遭遇的共同现实。

  这产生了一个问题:要求对外示强几乎是全世界舆论的一致面目。对大国来说,保持绝对强硬似乎最有资本,也最合人们通常想象的逻辑,但很多时候大国实际做不到这一点。这就需要大国舆论以及民意能与国家外交协调配合。

责任编辑:张亨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环球时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