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卫星.jpg

1999年12月18日 “土”卫星发射成功

科普中国 2017-12-18

  

  1999年12月18日,“土”卫星发射成功。

  “土”卫星是美国、日本和加拿大联合发展的对地观测卫星,它的直径为3.5m,高6.8m,展开前体积3.5mX3.5mX3.5m,卫星发射质量5190kg,有效载荷质量1155kg,采用三周姿态控制,单翼旋转太阳翼,运行在一个轨道倾角为98.2°、轨道高度705km的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上,设计使用寿命为6年。卫星上数据传输系统的传输速率达到了108Mbit/s,仪器平均数据传输速率为18.5Mbit/s。

  作为美国“地球观测系统”计划的第一颗卫星,它主要是用来对全球气候或是环境变化进行长期监测,包括进行全球成像,进行为期15年的对地球表面和大气参数的监测;通过发现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证据,从而改变人类探测活动对气候的影响;通过提供观测资料,对干旱、洪水等灾害天气提高在时间上和地理位置分布方面的预报能力;利用卫星数据,改进季节性以及年度天气预报;进一步开发对森林大火、火山、洪水以及干旱等灾害的预报,灾害特征的确定,以及减灾技术的研究。

  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一系列任务,“土”卫星携带了2台“云与地球辐射能量系统”,用于采集来自地球大气顶层的太阳反射和地球辐射数据;安装“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对全球的生物和地理现象进行综合测量;安装“多角度成像光谱辐射计”,用于全球植被图以及表面反照率测量,大气烟雾、植被特性和地形及云的高度测量等;同时,还利用“先进星载热辐射与反射辐射计”,向用户提供高分辨率的陆地表面,水和云的图像。

  这一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对地观测新历程的开始。科学家利用这一卫星可以对具有45亿年历史的地球的健康状况第一次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综合诊断。

  

  作者: 科技名家·里程碑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