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聊八卦是人类的天性吗?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 2017-06-14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王日出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这段时间,网上封了很多明星八卦号,在很多人高呼大快人心的时候,也有人感叹,没地方看八卦了。茶余饭后、好友聚会,谈得最热闹、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有数据显示,我们的对话中65%的内容可归为八卦。既然我们知道八卦不那么光彩,那人们为什么还喜欢八卦呢?

  

  大家不要小看聊八卦,聊八卦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八卦的主题多为社会关系,很多八卦并不是当事人主动承认,而是要靠边角碎料来总结品味。这种以己度人的表现,正体现出人类的“心理理论”,也就是从理解别人的视角,揣测他人看待问题是什么情况。

  不少动物也可以转换视角,有“心理理论”,不过往往就是一层,从自己转到别人。而人类婴儿不到一岁就已经开始发展“心理理论”,随着孩子的发展,他/她可以掌握更为复杂的多层心理理论,比方说“我认为你以为我希望你觉得是怎样怎样”。这说起来很绕,但是很多八卦比这个绕口令要复杂得多。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说八卦的时候会莫名兴奋,这可能因为听八卦可以刺激大脑的奖赏中枢。深圳大学一项脑成像的研究扫描了人们听到八卦消息时候的大脑神经反映。这些八卦有些是关于自己的,有些是关于好友的,还有些是关于明星的;在内容上,有些是不好的事情(比如车祸逃逸),而有些则是正面的消息(比如关爱弱势群体)。当被试者进行主观评价时,他听到正面消息会更高兴,而最受不了听到关于自己的负面八卦。

  但有趣的是,脑成像信息显示,最吸引人的八卦是关于名人的负面消息,大脑的奖励中枢激活程度最高。而为了克制自己“心地的小邪恶”,当进行主观评估时,大脑必须控制自己的真实感受来做出评价,这表现为认知调节中枢的激活。虽然被试者并不承认对名人八卦感兴趣,但是数据显示,明星的丑闻对大脑的刺激甚至大于身边的朋友遭遇麻烦。研究者对于这种“幸灾乐祸”提出了解释:当我们听到名人倒霉的消息,会让人们觉得他们过得也不好,就好像看到自己的竞争对手倒台一样,从而自己似乎获得了在竞争中的优势,找到了优越感。

  

  聊八卦还真是件口嫌体正直的事情,这可能因为聊八卦是人类进化选择的结果,有助于人类生存发展。美国学者Dunbar认为,八卦的目的是建立听者和说者之间的社会联结,原形甚至可以追溯到猿猴之间互相为对方梳毛的行为(Social grooming)。猿猴们为了抵御天敌而群居,当天敌的数量增加,自己的群体也要扩大。但是当群体达到一定规模,内部就会产生利益帮派,以保持整个群体的稳定统一。从行为上,他们靠着互相梳毛来形成社会联结,从认知上还需要具有了解其他同类想法的能力。当毛发变得稀疏,聊八卦就取代了梳毛成为了建立联结的途径。

  另一方面,聊八卦还有一个主要作用是听者和说者可以交换有用信息。在远古的时代,嚼嚼朋友、亲人或者邻居的舌根,可能会起到保证生存的作用:八卦是一种交换信息的有效渠道,如果人们总能知道有哪些危险、知道别人在做什么,自己存活下去的机会就会更大,生活也会更好些。换句话说,越会打听八卦的人,就更容易生存。同时,分享消息是促进群体团结的一种方法,有利于内部信任的建立,合同协作。

  在现代社会中,好的八卦让我们获取有益的资源,而负面的消息,则使我们发现那些可能的危险或威胁,提前做好准备。由于八卦有利于个体生存、也有利于群体的发展,热衷八卦、善于八卦的基因也就流传下来了。

  同时,聊八卦还是一种社会学习,是人们了解社会文化、学习如何在社会里生存的途径。所以我们不单谈熟人或明星的八卦,有时候也会对陌生人品头论足。八卦是一个观察学习的机会,而这个过程让我们了解社会或者小团体看重哪些方面,哪些行为或特征是受赞许、受欢迎的,而哪些是受到批判、不受欢迎的。尤其是那些不言明的的隐藏规则或态度,更容易在不经意的八卦中表现出来。不好的八卦还会起到警示的作用:划出了哪些是“出格”的事,社会规范的边缘在什么地方。

  还有人认为,八卦的作用是党同伐异。有研究发现,工作场合八卦更多是关于“内部”人员,而被八卦的对象,尤其是负面的八卦,常是那些处在组织内地位低、更为边缘的人。当我们和其他人交换关于别人的负面八卦时,通过贬低他人,提高了自己的自我感觉,将议论者无形的绑定在一起,提升到了较高的社会地位,而被八卦的人成为了整个团体的替罪羊。当群体的大部分成员在交换着自己同一成员的负面信息,往往意味着这个成员违反了团体的规则和利益,会受到团体的排挤,被议论的人只能选择离开或者进行改变。这样,群体就通过八卦从而达到“净化团体”、统一态度的目的。

  所以说有需求才有市场,有市场才会有奸商。那些被取缔的狗仔黑子也真是因为大家喜欢八卦才能从中获利。理性聊八卦、休心不修仙,才是对待八卦的最好态度。

  参考文献:

  1. Peng X. et al. (2015). The ugly truth: negative gossip about celebrities and positive gossip about self entertain people in different ways. Social Neuroscience, 10, 320-336. DOI:10.1080/17470919.2014.999162

  2. Dunbar RIM (2004). Gossip i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8, 100-110. DOI: 10.1037/1089-2680.8.2.100

  3. McAndrew F et al.(2007).Who do we tell and whom do we tell on? Gossip as a strategy for status enhanc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7. 1562–1577. DOI:10.1111/j.1559-1816.2007.00227.x

  4. Baumeister, R., Zhang, L., & Vohs, K. (2004). Gossip as cultural learning.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8, 111-12, DOI: 10.1037/1089-2680.8.2.111

  5. Ellwardt L et al (2012). Who are the object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gossip at work?: A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 on workplace gossip. Social Networks, 34, 193-205, doi:10.1016/j.socnet.2011.11.003

  6. Martinescu, E., Janssen, O., & Nijstad, B. (2014). Tell Me the Gossip: The Self-Evaluative Function of Receiving Gossip About Other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 1668-1680, DOI: 10.1177/0146167214554916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