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526/0ab9177942934b7dbcb369e63e85f58b_th.png

粽叶重金属铜超标,还能放心吃吗?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2018-06-21

                                                                             http://img4.xafc.com/2014/0529/20140529055749683.jpg

  图片来自:http://news.xc.xafc.com

  过端午节当然要吃粽子。不过,有人曾对市售几种粽叶中的铜含量进行检测发现,它们都检出了含量颇高的重金属——铜。这是怎么回事?还能放心吃粽子吗?

  粽叶为何会有金属铜?

  粽叶是粽子的衣裳。不同地区包粽子使用的粽叶有所不同。如南方一般以箬[ruò]叶为主,北方则以芦苇叶为主,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种类的粽叶,如粽巴叶等。

  那为什么会有铜呢?极有可能是因为一些商家为了让粽叶保持绿色而用了叶绿素铜。

  铜叶绿素也叫叶绿素铜,它是叶绿素的一类衍生物,在食品工业中常做着色剂使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色素,常用的还有叶绿素铜钠盐、叶绿素铜钾盐。

  为什么要用它呢?这得从粽叶中的叶绿素说起。我们知道,包粽子的时候,用的新鲜粽叶都是绿色的,主要就是因为其中所含的叶绿素。

  http://n1.itc.cn/img8/wb/smccloud/fetch/2015/06/20/10454927430972259.JPEG

  变暗黄色的粽叶。图片来自:sohu.com

  叶绿素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天然色素,主要存在于绿色植物中。但是,叶绿素极不稳定,因为它有一个非常不稳定的镁离子,很容易掉出来发生变色,哪怕时间放久点或者稍微加热,都会变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买回家的绿色蔬菜,放一段时间后就变黄,炒熟后也变黄的原因。而粽叶包粽子如果颜色变黄变淡,很多人就会觉得不好看,不愿意买。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526/0ab9177942934b7dbcb369e63e85f58b_th.png

  你是不是也觉得绿色更好看?图片来自:sohu.com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将这个容易掉出来的镁离子用其他金属离子--铜离子、钠离子和钾离子--代替,得到叶绿素的衍生物,即叶绿素铜钠盐和叶绿素铜钾盐。实际应用中,一般是从蚕沙等植物残骸中提取叶绿素,然后经过皂化和铜代后制得叶绿素衍生物,人们经常将它视为一种天然食用色素。当然,现在的技术也可以人工合成。

  http://n1.itc.cn/img8/wb/smccloud/fetch/2015/06/20/8859666691778748.JPEG

  图片来自:sohu.com

  叶绿素铜安全吗?

  其实,低剂量的铜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目前的评估来看,叶绿素铜钠是一种安全的食品色素,所以,不用过于惊慌。

  实际上,叶绿素铜钠盐作为着色剂在食品工业中应用非常广泛。在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GB2760-2011中,叶绿素铜钠盐可用于冷冻饮品、蔬菜罐头、熟制豆类、加工坚果、糖果、烘烤食品、果蔬汁、配制酒等食品中,最大使用量一般不得超过0.5/千克。

  除此之外,叶绿素铜钠盐还被人们应用在医药领域。医学研究表明,叶绿素铜钠盐或其衍生物极易被人体吸收,对机体细胞有促进新陈代谢的功效,也可促进胃肠溃疡面的愈合、促进肝功能的恢复等功效,常被用来治疗传染性肝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但是,叶绿素铜钠盐在食品中的应用范围并不包括粽叶,因此,如果有商家将叶绿素铜钠盐用于粽叶中,无论是否有害,都是违反了我国法律法规,应该受到严惩。建议大家在挑选粽子的时候也不要太好色,颜色太绿的明显是不正常的。

  参考资料:

  [1].    王修东, 楼飞群, 贾天亮, . 叶绿素铜钠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药业, 2012,21(14):20-21.

  [2].    杨继生, 何学志. 叶绿素铜钠盐的性质、制备工艺及应用. 广州食品工业科技, 2002,18(2): 33-35.

  [3].Summary of Evaluations Performed by the 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 CHLOROPHYLLINS, COPPER COMPLEXES, SODIUM AND POTASSIUM SALTS. 

  (本文中标明来源的图片均已获得授权)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业务部主任 阮光锋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sun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