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g-(13).jpg

喝酒、运动等能助眠?睡眠的六大误区千万别“踩”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2019-03-21

  睡眠是大脑的重要功能之一,适当的睡眠既是维护健康和体力的基础,也是获得高度生产力的保证。然而,很多人对睡眠存在误区。每年的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旨在唤起全民对睡眠重要性的认识。在由人民日报社妇工委、《生命时报》组织的心理健康辅导授课活动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为大家揭开了睡眠的误区。

  误区一:边看电视边睡觉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但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就能睡着。陆林提醒大家,“这种方法特别不可取,睡觉一定要在床上,而且在床上不要做与睡觉无关的事情。”

  误区二:喝酒有助于睡眠

  很多人认为睡前小酌能够助眠。陆林表示,“酒精对于最初的入睡虽有帮助,但随着酒精的代谢,它往往会在后半夜损害睡眠质量,使睡眠的整体时长减少。经常在睡前饮酒还会削弱其促进睡眠的功效,增加破坏睡眠的影响。”

  误区三:睡前运动有助于睡眠

  很多人认为:累了就睡着了,睡前运动有助于睡眠。陆林提醒,“适量的运动可使白天的紧张情绪得到消除,从而提升晚上的睡眠质量。但是,临睡前才开始运动会使大脑过度兴奋,使人错过理想的入睡时间,往往会导致睡眠效果不佳。一般来说,理想的运动时间应该是午后。”

  误区四:害怕吃安眠药

  许多人认为吃安眠药有副作用,于是宁可扛着,也不吃药。对此,陆林指出,“只要能缓解压力,把睡眠调节好,还是要吃药的,但是吃药应该遵照医嘱,千万不要私自停药或换药。”

  误区五:晚上不睡,白天补觉

  很多人有晚上睡前玩手机或玩游戏的习惯,并会通过延迟起床时间的方式“补偿睡眠”。陆林提醒,“这种做法会使人形成习惯性晚睡、晚起的恶性循环,并不推荐。”

  误区六:打呼噜的人睡得香

  很多人认为打呼噜是睡得香的表现,但事实并非如此。陆林表示,“打呼噜会对身体造成极大危害,打呼噜时出现的呼吸暂停可以导致身体各个器官缺氧,长此以往,会造成身体各个系统的功能紊乱。”

  辅导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