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71222372599463997.png

腥风血雨,动物来入侵!

蝌蚪五线谱 2017-12-22

  近年来,外来物种入侵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问题。这些外来入侵者,除了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挤压当地物种的生存空间,每年还至少造成数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这些可憎的入侵者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在异国他乡掀起风浪的?让我们从这个团伙中选取几个代表,看看能不能从它们的经历中找到这些入侵者的共性。

  爬行类入侵者:缅甸蟒

  缅甸蟒也叫缅甸岩蟒,从名字上不难看出,它们的栖息地主要在缅甸所处的东南亚及其周边地区。然而,进入21世纪后,这个家族中却有相当一部分“公民”远渡重洋,在大洋彼岸的弗罗里达安家落户。

  众所周知,蟒蛇是不折不扣的肉食主义者,但凡遇到比自己小的生物都会来者不拒。缅甸蟒平均体长3.7米,是仅次于网纹蟒的亚洲第二大蛇,正常情况下可活至少20年,雌性成年后平均每两年就能产下20到50枚卵。如此能吃,又能生的大个子外来户,给当地物种带去的无疑是巨大的灾难。据统计,在缅甸蟒大规模出现后的2003—2011年,原本弗罗里达地区随处可见的野兔踪迹全无,浣熊、北美负鼠、白尾鹿、短尾猫的数量也急剧下降,其中受害最严重的浣熊减少了99.3%,受害程度最小的短尾猫也损失了87.5%的“猫口”。更可怕的是,缅甸蟒的出现抢夺了原本属于美洲狮的食物和生存空间,使得这一濒危物种在当地的数量进一步缩水。甚至连人类都时不时的成为缅甸蟒攻击的目标,但与其他几个受害者相比,他们算得上自作自受。因为这些缅甸蟒,很多都是小时候被人类当成宠物带过来,随后又被随意丢弃的。

  昆虫类入侵者:非洲蜜蜂

  如果你觉得入侵物种必须拥有缅甸蟒那样的体型,才能给当地造成威胁,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小小的非洲蜜蜂同样在美洲大陆制造了极大的恐慌。此事要从半个多世纪以前说起。

  1956年,为了成为全球最大的蜂蜜生产基地,巴西圣保罗政府委派科学家去找寻产蜜多的蜜蜂。负责相关任务的科学家经过多方找寻,最终在南非发现了符合条件且繁殖能量极强的非洲蜜蜂,从中筛选了一批优良品种带回巴西,让它们与当地的欧洲蜜蜂进行交配。

  非洲蜜蜂攻击性强,欧洲蜜蜂则性格温和,蜂群的一切行动都依靠蜂王来指挥。考虑到这些因素,科学家给非洲蜂王的封箱上按上了带孔的隔网板,上面的小孔只适合体型小的欧洲雄蜂进出。有了这层隔网板,人们不但能获取足够多的蜂蜜,还不必忍受非洲蜜蜂的暴脾气,甚至有可能让非洲蜜蜂改掉换脾气,可谓一箭三雕。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某天,一位临时替班的工人勤快的拿走了隔网板,让杂交后的非洲蜜蜂重新获得了自由。由于繁殖能力强,又缺少天敌,这些小家伙很快席卷了从亚马逊热带雨林到安第斯山脉的广大地区,它们成群行动,攻击沿途遇到的一切生物,在抢占了鸟类、蝙蝠,以及欧洲蜜蜂的生存空间的同时,还造成了上千人的死亡,也因此得到了“杀人蜂”的绰号。

  那么,为何跟性格温和的欧洲蜜蜂交配后,非洲蜜蜂的脾气没有变好呢?这要从两点说起:首先,非洲蜜蜂的幼虫比欧洲蜜蜂幼虫早一天出生,因此可以首先争取到工蜂和雄峰,并杀死后出生的欧洲蜜蜂幼虫;其次,由于非洲蜜蜂的幼虫生长快,让寄生虫蜂螨没机会侵入自己的身体,所以所有的蜂螨都入侵了欧洲蜜蜂的幼虫,导致欧洲蜜蜂的幼虫大量死亡。

  两栖类入侵者:蔗蟾蜍

  如果说非洲蜜蜂肆虐美洲是工人的失误,蔗蟾蜍能够横行澳大利亚,可就是彻底的好心办坏事了。

  蔗蟾蜍也叫海蟾蜍,是现存体型最大的蟾蜍,成年个体体长24厘米,体重足有13公斤,栖息于夏威夷群岛等每周热带地区,各种各样的小虫,体型较小的鼠类和鸟类,凡是能吞下的都在它们的菜谱之上。

  上世纪30年代,澳大利亚昆士兰政府为了对付甘蔗地里的甲虫,刻意将一批蔗蟾蜍请了过来,或许是考虑到澳大利亚有鳄鱼和巨蜥等大型食肉动物,当地政府并不担心蔗蟾蜍会过度泛滥。要知道,在蔗蟾蜍的老家,鳄鱼就是控制它们的能手。然而,情况的发展却恰恰不是这样,由于繁殖能力强,这些被请来的救兵在消灭了甲虫的同时,也最大限度的打击了当地那些无辜的物种。其中受害最深的,居然是强大的鳄鱼,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蔗蟾蜍眼睛后方以及后背的腺体上能分泌一种乳白色毒液,这种毒液的毒性极强,足以杀死大型食肉动物。美洲当地的鳄鱼进化出了对这种毒性的抗体不会有事;澳洲鳄鱼没抗体,病从口入的后果就是死亡。据统计,自2005年以来,澳大利亚的鳄鱼数量已经减少了77%,蔗蟾蜍数量越多的地方,死亡的鳄鱼越多。连鳄鱼都不是对手,澳大利亚彻底成了蔗蟾蜍们的乐土,如今,它们已经占领了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13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方,成为澳大利亚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

  鱼类入侵者:狮子鱼

  狮子鱼学名蓑鲉,最大尺寸40厘米,原本居住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海域,但从上世纪90年代起,却频繁出现于美洲的大西洋海域。对于它们来到这里的原因,有人认为是被遗弃的宠物,有人认为是从被飓风毁掉的水族馆里逃出来的。

  初来乍到,这些外表美丽,却身披18根毒刺的小家伙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适应,它们大肆捕猎当地的原生鱼类,侵占它们的领地,把这里变成了自己的乐园。

  除了18根毒刺,狮子鱼能够称霸这片海域海域三个法宝:其一,是极快的捕猎速度,狮子鱼从伸长嘴巴吸住猎物,到完全收回,用时仅有24毫秒,这使得它们的捕猎效率极高;其二,狮子鱼是超级大胃王,它们的胃可以自动膨胀30倍,这使得它们每天能吃下相当于自己身体6%的食物,很多时候一顿就能搞定一大群饵料鱼,相当于一个75公斤的人每天吃4.5公斤食物,这使得当地饵料鱼的数量减少65%;其三,跟所有影响力巨大的入侵物种一样,狮子鱼拥有超强的繁殖生育能力,它们1岁时就已经性成熟,雌性平均每隔三四天就会繁殖一次,一年可产卵200万枚,是不折不扣的超生游击队。除此之外,当地的掠食鱼类,如鲨鱼、石斑鱼的不作为(不以它们为食物),也间接助长了狮子鱼的种群扩张。

  狮子鱼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鱼类的生存,还让饵料鱼生意变得惨淡。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沿途国家纷纷行动起来,他们有的训练鲨鱼,有的组织猎捕狮子鱼的比赛,有的定期对某片水域的狮子鱼进行捕杀,但这些却都没能彻底消除狮子鱼的影响。

  如今,从美国北卡罗来纳到加勒比海东南部,无论是浅海珊瑚区,还是深海珊瑚区,亦或者红树林和海藻丛,都已经成了狮子鱼的势力范围,并且大有继续南下到阿根廷北海岸的趋势。看来,与其想着怎么消灭,不如思考如何阻止狮子鱼向新领地的扩张。

  鸟类入侵者:欧洲八哥

  欧洲八哥也叫欧洲椋鸟,栖息于欧洲以及西亚和北非地区,是雀形目椋鸟科的鸟类。如今却在美国“屯兵”两亿以上,占领了除夏威夷之外所有的地区,成为在美国扩张最成功的外来物种之一。

  欧洲八哥的成功入侵,源于一名酷爱莎士比亚的文艺青年的好意,由于美国本土没有八哥,这位仁兄为了让美国人近距离看到这种在莎士比亚戏剧中提到的鸟,先后两次购买了100只欧洲八哥,在纽约的中央公园进行放飞。没想到这100只被请来的欧洲八哥很快开枝散叶,数量在百余年中增长了几百万倍。好斗的欧洲八哥以几千只的集团军形式飞过美国的各个地方,强行夺取本土鸟类的巢穴,还大肆吞吃农作物,甚至还给飞机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每年给美国带来8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哺乳类入侵者:猫

  在人类眼中可爱的猫星人,对于鸟类来说却是绝对的魔鬼。有统计显示,非正常死亡的鸟类中有将近一半是猫的杰作。出于贪玩的天性,很多时候猫即便是不饿,也会尝试着跳起来抓捕飞在低处的小鸟。

  会飞的鸟还算幸运,毕竟猫星人一击致命的成功率并不高,但对于那些不会飞的小型鸟,猫的存在简直就是梦魇了,在新西兰,猫导致包括国鸟几维鸟在内的40%原生鸟灭绝,其中一种叫斯蒂芬岛异鹩的鸟甚至被一只猫灭了族。看来现实中的猫星人,威武程度一点也不比猫武士中的同伴差啊!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蝌蚪五线谱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