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人帮到底?三招破解“得寸进尺”的街头骗术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2017-08-25

  你是否常常听到有人被骗的传闻?或许你会觉得,被骗的人一定很傻,换作是自己,就绝对不会接受骗子的无理要求,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你正独自在路上走着,突然有人将你拦住,向你询问附近手机营业厅的位置,你会回应他吗?你可能会热心地为他指路,而即使你不知道营业厅的位置,你可能也会礼貌地说明情况。此时,这个人又向你提出了一个请求,说自己从外地来此出差,人生地不熟,手机还停机了,想借你的手机打个电话,并承诺电话费一定加倍奉还。假如你已经告诉了此人手机营业厅的地址,你也许会想帮人帮到底,不妨先借给他打个电话;假如你不知道手机营业厅的地址,你也许会因上一个忙没帮上而感到很不好意思,决定抓住这次补救的机会。于是,这个人拿着你的手机,打了一个长途,对电话另一端的人阐述了自己的窘境或惨状,还时不时透露出自己是位高权重的有钱人……

  终于,他挂上了电话。他一面将电话还到你的手里,一面不停地向你道谢,还不忘寒暄几句,让你感到十分亲切。之后他对你重复了他面临的现状,钱包被偷,现金所剩无几,今晚即将露宿街头等等,希望你能借给他几百块钱,第二天等同伴到来时一定加倍奉还。这是他的第三个请求,如果你借着帮人帮到底的心思,怀着他一定会加倍奉还的愿景,又一次帮助了他,那么你的钱很有可能就这样一去不还了。

  其实,如果街头的陌生人一上来就向你借几百块钱,或者一上来就向你借手机打个电话,也许你很快就会拒绝他。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你一步步满足骗子的要求的呢?

  此类街头骗术,正是利用了人们“帮人帮到底”的心理,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登门坎效应。登门坎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就像登门坎时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攀登能更顺利地登上高处一样,一个一个小请求累积起来,更容易被人接受。

  那么,遇到此类“得寸进尺”的请求,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每次听到请求时都应当仔细权衡自己给出这些帮助是否合适,辨明自己是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还是真的想要提供帮助。

  第二,不要贪小便宜,为了别人承诺的丰厚回报而把自己的财务搭了进去。

  第三,仔细观察、推敲,对方的话语表现中有没有明显的破绽,有没有不合逻辑常理的地方。

  掌握了这三点之后,我们可以更好地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真正的帮助,也能快速识别出街头骗术,防患于未然。(周佳莹)

  本文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高文斌进行科学性把关。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普及工作委员会供稿

    本文经科普中国网专家中华医学会研究员,唐芹进行科学性把关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