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被催眠

科普中国网 2017-07-24

  作者:徐昕红(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

  胡珍真(毕业于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

  黄志力(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主任)

  神秘的催眠,在科学家看来是怎么一回事呢?

  提起催眠,你的大脑中也许会浮现这样的场景:一位魔术师式的人物,身穿黑色燕尾服,戴着白手套,手拿一根小棍,一挥手,众人就纷纷倒下。其实,催眠就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看电视看得太入迷,而忘了其他事情;上课时看窗外的景色太着迷,而听不到老师讲课的声音……

  催眠(hypnotism)源于希腊睡神Hypnos的名字,近代的催眠术则起源于德国人麦斯梅尔。催眠是受术者在催眠师的语言暗示及肢体动作的诱导下,心理及生理状态发生改变,从而处于似睡非睡的意识恍惚状态。

  催眠的实施过程是这样的:先让受术者身体尽可能地放松,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声音、物体、观念等刺激。一段时间后,受术者开始感到疲劳,意识开始分散而难以保持注意力。此时,适当引入另一刺激,受术者会逐渐向它分配注意力。然后,施术者与受术者通过不断的交流,使得施术者的声音成为受术者唯一能感受到的外界刺激,而忽略其他刺激。

  在这种情况下,受术者的眼睑松弛下垂,回答问话时口齿含糊不清、语速减慢,呼吸频率变慢变深,意识清晰度下降。催眠的效果就出来了。

  任何人都可能被催眠吗?完全正确。只是每个人对催眠的接受程度不同。有人很快就可以达到催眠状态,有些人可能要较长时间。那些注意力容易集中、想象力丰富、学历高、智商高的人相对来说更易被催眠。

  生活中也存在自然催眠现象。公路催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驾驶员长途驾驶时,单调的汽车马达声会诱发催眠状态,从而导致事故,所以在修筑公路时会在路旁设置一些醒目的标志,或者有意识地将公路筑成弯道,避免诱发公路催眠。

版权所有少年儿童出版社,鼓励任何不用于商业性质的传播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