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选夫妇手持排版胶片 .jpg

    1979年 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系统主体工程研制成功

    有人说,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我们不应忘记这些人:仓颉创造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沉淀下来;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 让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王选把汉字带进了信息时代, 让中华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以王选为代表的我国科技工作者,为汉字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发扬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85年长城站建成典礼.jpg

    1985年 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建立

    1985年2月20日,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在南极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胜利建成。这不仅结束了南极没有中国站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向世界宣告了“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为人类的发展,作出自己卓越的贡献”。

  • timg-(10).jpg

    1990年 “风云一号”卫星甚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研制成功

    甚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是我国“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上的主要遥感仪器,于1988年和1990年两次入轨工作,具有每天一次获取全球可见及红外图像的能力,为天气预报和环境监测提供了新的手段。它是我国第一台业务型卫星光电遥感仪器。20 多年来,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紧密围绕气象领域和我国大气探测的战略需求,瞄准国际竞争的制高点,突破了诸多关键技术,为我国大气探测技术实现升级换代和逐步超越国际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 timg-(11).jpg

    2000年 超级杂交稻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200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及他的研究团队研制的超级杂交稻达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连续两年在同一生态地区的多个百亩片实现亩产 700 千克,这意味着我国超级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经过多年的努力,袁隆平及其科研团队圆满完成了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不仅“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上”,也为世界人民带来了福音。因在杂交水稻领域的杰出贡献, 袁隆平于2001 年荣获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进步奖、2004 年荣获世界粮食奖和以色列沃尔夫奖等 20 多项国内外大奖,其科研团队也荣获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奖。

  • 未标题-1.jpg

    2002年 “龙芯”高性能通用微处理器研制成功

    2002 年 9 月,我国首枚高性能通用微处理芯片—“龙芯 1 号”系列高性能通用微处理器(CPU)研制成功,这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和国家“863 计划”的重大成果,标志着我国已初步掌握当代 CPU 设计制造的关键技术,改变了我国信息产业的无“核”历史。从“龙芯 1号”到“龙芯 3 号”的研制成功,龙芯团队用事实证明了 CPU 自主研发的道路是走得通的。

  • OoXl5bNGE4KKZFnOHA6MQu0dChzC7sbc2BPPmgg09yhRO1538299145809compressflag.jpg

    2003年 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2003 年 10 月 15 日, 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成现实。中国成为继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由此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序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通过一次次任务的成功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和超越。工程自立项实施以来,先后突破掌握天地往返、空间出舱、交会对接、航天员中期驻留、推进剂在轨补加等核心关键技术,成功组织实施15 次飞行任务,11 名(14 人次)航天员飞上太空并安全返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充分彰显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 timg-(14).jpg

    2007年 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2007年10月24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卫星。11 月 26 日, “嫦娥一号”卫星成功传回第一张月面图片,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首次月球探测工 程的成功,成为继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 飞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三座 里程碑。“嫦娥”奔月 10 年来,我国在探月工程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向深空探测领域 进军,力争在 2020 年实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并不断向更远的深空迈进。

  • timg-(15).jpg

    2010年 实现16千米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形传输

    2010 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清华大学组成的联合小组成功实现了 16 千米的当时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子态隐形传输,比此前的世界纪录提高了 20 多倍,该实验结果首次证实了在自由空间进行远距离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可行性,向全球化量子通信网络的最终实现迈出了重要一步。

  • timg-(16).jpg

    2012年 北斗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

    2012 年 12 月,北斗系统正式向我国及亚太地区提供区域服务,服务区内系统性能与国外同类系统相当,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这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在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军队建设急需、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中作出重要贡献。这一工程荣获 2016 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 93469549b5be42948d58ba0125bd3f9a.jpg

    2016年 “中国天眼”FAST落成启用

    2016 年 9 月 25 日,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喀斯特洼坑中落成,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FAST 作为国之重器,是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审议确定的国家九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竣工之日发来贺信:“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它的落成启用,对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9825fab69d34d129d011479125f1451_th.jpg

    2017年 “复兴号”在京沪高铁实现双向首发

    2017 年 6 月 25 日,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被命名为“复兴号”。6 月26 日,两列“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率先在京沪高铁正式双向首发。2017 年 9 月 21 日,“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实现时速 350 千米商业运营,树立起世界高铁建设运营的新标杆。中国高铁已成为中国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

科普中国系列品牌网站
  • 科技前沿大师谈
  • 科学原理一点通
  • 军事科技前沿
  • 乐享健康
  • V视快递
  • 科学辟谣
  • 应急安全科普资源建设和传播项目
  • 繁星追梦-我眼中的中国科学家
  • 我是科学家
  • 科普中国网
  • 科普中国服务云
合作媒体
  • 央视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经济网科技
  • 中国网科学中国
  • 澎湃新闻·湃客
  • 中国国家地理
  • 中国气象科普网
合作机构
  • 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
  • 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
  • 中国数字科技馆
  • 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
  •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
  • 中国气象频道
  • 中国家电网
  •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 CNTV-未来电视
  • CIBN
  • 电影频道
  • 首都航空
  • 京港地铁
联系我们
电话/TEL
4006790966
地址/ADDRESS
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东街2号经济日报社综合业务楼A座
  • 科普中国APP

  • 科普中国

  • 科普中国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贤纳士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423号

京ICP备16016202号-1

许可证及证号:京ICP备16016202号-1

版权所有:中国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