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清华大学新发现!可有效阻断疫区蚊虫携带与传播病毒

北京科协

随着气温回升,一种由蚊虫叮咬传播的疾病——登革热即将进入流行期。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在《科学》发表“一种天然定植的伊蚊肠道共生菌阻断蚊媒黄病毒传播”论文称,研究人员发现了来源于植物汁液和花蜜的环境共生菌,可以有效阻断疫区蚊虫携带和传播病毒,为重要蚊媒传染病防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迄今为止,国际上尚无可用于临床预防和治疗蚊媒病毒性传染病的疫苗和特效药物。大量使用杀蚊剂可能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其他有益昆虫死亡。蚊虫快速进化出耐药性后更加猖獗。”程功说,当下,我们迫切需要成本低廉且环境友好的防控策略,来阻断蚊媒病毒的广泛传播。

自然界中,蚊媒病毒主要通过“宿主-蚊虫”传播,蚊虫叮咬感染者,从感染者体内吸食带有病毒的血液,随后病毒感染蚊虫肠道细胞,并扩散入体内使蚊虫携带传播病毒。因此,蚊虫的肠道组织是病毒首先感染的组织器官。

“蚊媒病毒作为蚊虫的‘肠道病毒’,必然与蚊虫肠道中的微生物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最终决定蚊虫对病毒的易感性。”程功介绍,在之前工作中他们已在实验室饲养的埃及伊蚊种群中发现一种粘质沙雷氏菌可辅助病毒感染蚊虫肠道上皮细胞,提高蚊虫对病毒的易感性。

进一步研究显示,在常见的白纹伊蚊及埃及伊蚊的肠道中有一种细菌,可显著抑制蚊虫通过叮咬吸血感染登革病毒及寨卡病毒。这种细菌通过分泌葡萄糖脱氢酶将吸血蚊虫肠道环境快速酸化,导致肠道微环境重塑,大幅降低蚊虫对病毒易感性。随后,程功带领团队调研了全国7个城市和地区,检测这种细菌在野外蚊虫肠道中的定植情况,发现细菌在非登革热流行地区的蚊虫肠道中有很高的定植率,而在登革热流行地区则相反。

这一发现,证明了环境微生物的差异导致某些地区的蚊虫高效携带并传播病毒,致使该地区蚊媒传染病高发。而另外地区的蚊虫对病毒易感性较低,无法有效感染并传播病毒,几乎没有蚊媒传染病流行。

随后,团队发现这种细菌来源于植物汁液和花蜜中,可以通过环境干预降低病毒在野外蚊虫肠道中的定植率,从而有效阻断疫区蚊虫携带和传播病毒。“目前,我们已经在一个样板村进行大规模现场干预实验,成功后扩大到整个西双版纳,再到我国广东、广西、海南乃至东南亚等地,一步步实现共生菌环境干预策略的落地。”程功说,该成果已在国内顺利应用,未来有望在全球推广,助力世界性公共卫生难题解决。

来源丨北京日报客户端

评论
陕西省旬阳市李富来
学士级
来源于植物汁液和花蜜的环境共生菌,可以有效阻断疫区蚊虫携带和传播病毒,为重要蚊媒传染病防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2024-04-23
陕西省旬阳市李富来
学士级
大量使用杀蚊剂可能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其他有益昆虫死亡。
2024-04-23
陕西省旬阳市李富来
学士级
通过环境干预降低病毒在野外蚊虫肠道中的定植率,从而有效阻断疫区蚊虫携带和传播病毒。
2024-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