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跨越伶仃洋的国之重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与启示

科普中国网 2019-01-17 作者:林鸣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港珠澳大桥是数万建设者辛勤劳动七年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大桥建设者时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在跨越伶仃洋的日日夜夜里、在铸造港珠澳大桥的一砖一瓦中,都凝结着广大建设者奋斗的智慧和汗水。这一切都让我们深切感到,只有挂上爱国的风帆,奋斗的实践才能乘风破浪济沧海。

  

  港珠澳大桥沉管预制工厂

  

  港珠澳大桥最终接头吊装

  外海沉管隧道从零起步

  沉管隧道是一个很小的工程领域,掌握沉管隧道先进技术的国家是美国、荷兰和日本。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之前,中国只有 20多年的沉管隧道建设历史。建设外海沉管隧道,我们是从零起步。8万吨的沉管体量比以往的沉管几乎要大一倍,在洋流中很难驾驭;珠江口夏季受台风、强对流影响,冬季受季风影响,突发性的恶劣天气很难预测;沉管基础的水深达到了 40米以上,施工精度很难感知;沉管对接要在海底完成,对接过程不可视很难控制。整个攻关过程非常艰难,也非常痛苦。我们在各级党委和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利用国家自有的技术能力,历时一年半,先后开展了 33项试验研究,并在沉管安装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最终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港珠澳大桥外海沉管安装成套技术”。我们这套技术的最大特点是智能建造。智能建造提升了我们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控制能力和作业能力,能让工程环境做到可知、可控,海底施工做到可视、可测,水下作业实现了自动化、无人化。我们一举实现了外海沉管安装技术从零到领先的跨越。新时代是核心技术的竞争时代,越是核心的技术越会被卡,越是要命的技术越会被卡死。实现伟大梦想的道路一定不会铺满鲜花等着我们,必定是沟沟坎坎,充满艰难险阻。任何时候都不要幻想在这个世界上会有救世主。尤其在重要关口,若不言自立自强,现实情况是,“今天”是单边贸易战,“明天”可能就会酿成“群狼落井”之势。“自古华山一条路”,在实现伟大梦想的道路上,两强相遇勇者胜。我们只有坚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奋斗精神,才能无往而不胜。

  96小时完成“深海初吻”

  第一次安装,我们的团队连续奋战了 96小时。第一次对接用了 10小时,第二次是在第 48小时,两次都没有成功。70小时后,开始第三次对接。在极度疲劳的情况下,我唯恐他们口令说错了;口令说对了,又唯恐他们操作出偏差。几万吨的沉管在海底下,操作一旦出现偏差,立刻就要出事情。那段时间是最让人头疼的。我们没有退路,我们一定要成功。这时候所有的人都已经熬到了极限,我们只能依靠意志去拼。港珠澳大桥是数万建设者辛勤劳动 7年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大桥建设者时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如果说过去的 40年为了解决富起来的问题我们有一点粗放式发展,那么未来的 30年我们要实现强起来的目标就需要精耕细作。国家要面临城市化问题,要建设大湾区,要振兴东北,要发展海南……;要进一步实现农业现代化,解决粮食和食品安全问题…… ;交通要解决城市拥堵问题,要将物流成本降下来……所有这一切的实现,都要靠一个字—“干”。30 年以后,世界人口可能要达到 100 亿,到那个时候,中国的发展模式要给全世界做出可持续的、绿色的榜样,中国的发展要让全世界有一种安全感,中国要能为 100 亿地球人提供更多服务。区区 30 年,弹指一挥间,空谈要误国,实干才能兴邦。

  

  港珠澳大桥人工岛

  三次浮运和两次回拖  

  港珠澳大桥建设,彰显了举国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 15节沉管安装是耗时最长的一次安装,前后 156天,历经三次浮运、两次回拖,让我们遇到了岛隧工程建设以来最大的一次挑战。面对突如其来的回淤,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与社会、工程建设各方众志成城,共同应对,抱定一个目标,就是竭尽全力尽快将工程恢复起来。第 15 节安装完成以后,距年底只剩下 9 个月的时间,为了回报政府、回报社会,2015年我们创造了一年安装 10 节沉管的“中国速度”。外国专家很是感慨,在国外遇到这种情况多半是停工等待索赔。第 15 节沉管的解决过程让他们看到了我们的制度优势,说“只有你们中国才能做到这样”。从这件事情可以折射中国举国办大事体制的道理。这个道理的本质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利益、国家意志永远是决定事物走向的核心驱动力。越是大事,越逢关键时刻,越能够达成共同目标,彰显体制优势。这让很多外国人十分感慨。设想一下,如果我们能够再很好地坚持和发扬“认真”的优良传统,外国人恐怕就不仅会十分感慨,很可能还会十分羡慕。

  我们做到了世界一流

  港珠澳大桥是一个开放与合作的项目。7年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当我们不掌握核心技术时,即便是朋友也会来卡我们,世界资源的大门对我们就是关闭的。因为世界的法则是落后就要挨打。当我们掌握核心技术时,即便是“敌人”也会来找我们,世界资源的大门对我们就是敞开的。因为跟我们合作就成了他们的机遇,就是他们的市场。我们探索出了“中国主导、企业主体、全球化资源、产学研一体”的创新模式,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港珠澳大桥成功建设“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还不是发达国家,要实现伟大梦想就要走一条追赶和超越的道路,不创新我们就会输在起跑线上。创新是最能体现民族智慧和自信的一种活动;创新是最能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活法;创新更离不开创新环境和国力支撑。实现创新需要有一个宽阔和包容的胸怀;实现创新就是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需要有一种牺牲和奉献的情怀;实现创新既需要有承受压力的勇气担当,又需要有承担失败的责任担当。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挑战和应对挑战的条件此消彼长,只要我们有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机遇一定会大于挑战。

  作者简介

  

  林鸣,男,中共党员。现任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参与润扬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三桥等国内知名桥梁建设,创造了国内外工程界的众多“第一次”及中国工程建设纪录。2005年投身港珠澳大桥建设,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形成了数十项核心技术及 500余项专利。已授权专利 152项,其中发明专利 105项;发表论文 30余篇,组织撰写专著 21部。

  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兼任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

  本文摘自《爱国奋斗精神学习读本(理论篇)》,经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授权发布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