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水稻田杂草抗性剧增?又该如何防除,避免药害?

科普中国-智慧农民 2020-03-20 作者:最新技术

水稻是我们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最近几年很多地区都出现了“谈草色变”,水稻田杂草抗性的增加和恶性杂草的出现就导致了种植成本和难度增加!那么针对水稻田杂草的抗性是如何出现的,又该如何解决呢?小编通过多方位了解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不合理的种植模式

随着农民朋友种植模式的不断改变,导致了水稻田恶性杂草增加,尤其多年的水直播、旱直播、麦套稻!由于长期水直播就导致了千金子、稗草群体增加,多年种植以后杂草变异,同时旱直播就导致了马唐比较难防除,以至于出现了毛马唐、止血马唐等,另外麦套稻就比较复杂了,杂草的种类复杂,还会出现秧小草大,除草风险大,当秧大时候,杂草也大了就很难防除!

解决建议:建议农民朋友采取合理轮作,例如轮作机插秧、旱种水管模式,不建议采取麦套稻!



2-不重视芽前的封闭

通过这几年的田间查看,与很多农民朋友交流,发现很多农民朋友不重视水稻的芽前封闭除草!很多时候都比较重视茎叶除草。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观念!我们通过实践发现封闭除草一般可以抑制50%-60%的杂草萌发,给后期化学除草减轻负担,同时减缓部分杂草出土时间,给农民朋友留出更多的时间做田管!

解决建议:合理的采取芽前一封,更要重视二杀二封,水稻一封可以使用苄.丙、氯吡.丙和单剂丙草胺之类的药剂,但是二杀二封一定要注意选择的封闭药剂不能与茎叶氰氟草酯之类拮抗,可以选择氯吡嘧.丙草胺或者单剂丙草胺复配!




3-不合理的茎叶除草

水稻田化学除草的成本越来越高,但除草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为很多农民朋友对于杂草的种类群分类不懂,只会盲目的跟风打药,对于药剂的选择更不懂,就导致了除草次数增加,杂草抗性增加!由于最近几年风靡市场的“全打型氰氟草酯”,但是每个厂家的效果差异都很大,通过田间分析可能他更适合于水直播田块,并且施药后能回水的田块,但是很多人用在旱直播和麦套稻田块!最终出现效果差!

解决建议:

水直播田块选择高品质“全打氰氟草酯”

旱直田块选择以“恶唑酰草胺”为代表




4-不懂得药剂的复配

农民朋友在水稻除草的时候很盲目,一般有两种迫切的想法,一种是打一次药可以把所有杂草都防除,另外一种就是一种药把所有杂草都防除!

最终就导致了复配不合理,杂草没有防除掉,水稻还有药害,例如:氰氟草酯与吡嘧、苄嘧拮抗,恶唑不与二甲四氯复配,如有我们要注重复配增效的原则,实在不行就要禾本科、阔叶分开化除!

解决建议:部分禾阔同事防除可以选择恶唑、氰氟草酯+乙氧磺隆/氯吡嘧磺隆/氯氟吡氧乙酸,大家可以尝试一个高效药剂:2,4-滴丁酸钠盐!防除水稻田恶性阔叶草!

针对水稻田如果选择含有二甲四氯、唑草酮的药剂必须单用!针对抗性比较大的杂草可以采取复配植物油来增加杂草气孔打开对药剂的吸收!



5-气候异常变化频繁

随着这几天异常气候常态化,特别干旱、高温给我们水稻种植的难度增加了很多,尤其是化学除草,因为无论茎叶除草,还是封闭除草都要求水源条件,否则除草效果很差!水稻还容易产生药害,因为水稻药后回水是一种解毒的状态!同时对于高温天气的出现对于化学除草剂的安全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解决建议:做好水源储备,修理灌溉渠!做到干能灌涝能排!针对化学尽量选择下午4点以后上午10点之前!

6-农民施药观念错误

由于农民朋友多年种植水稻,对于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比较固化,就导致了很多错误的除草观念一直没有改变!

错误观念一,总认为播前灭茬不重要?其实清茬很重要,他可以防除很多即将萌发的杂草,后期减少杂草基数!

错误观念二,只重视茎叶除草,不重视芽前封闭?其实芽前封闭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投入少效果突出,一定要重视芽前封闭,我们俗话说无封闭不种稻!

错误观念三,茎叶除草复配植物油没有效果?其实我们在茎叶除草一定要加入植物油,因为他不但可以防治药液高温挥发,还能促进杂草叶片气孔打开的吸收能力,更好的促进杂草死亡!




7-新化合物研发太慢

我们只要谈到杂草抗性问题,从现在来看,新型化合物研发的速度已经追不上杂草抗性增加的速度!尤其最近几年进口企业处于新化合物研发停滞期!反而国内企业目前还有几个化合物出现,研发能力大大提升!未来国内还会开发很多老产品新登记,新用法的产品,也会陆续在水稻登记解决恶性杂草的新型化合物!


国内化合物:三唑磺草酮、吡唑喹草酯、2,4-滴丁酸钠盐,这些化合物针对抗性稗草、千金子都在进行大田实践经验分析!通过实验效果来看,表现防治效果突出!

国外化合物:氟氯吡啶酯,这个化合物需要复配和控制剂量!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智慧农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