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这20多年他就专注于一件事

《中国科学报》 2017-09-18 作者:赵睿

  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原北京天文台副台长南仁东先生于北京时间2017年9月15日23点23分因病逝世,享年72岁。

  “就在那间办公室里,我们经常和南仁东老师一起工作到凌晨三四点。”南仁东的学生甘恒谦回忆起为FAST奋战的日日夜夜忍不住感慨,“南老师这20多年几乎没干别的,就专注在FAST工程这一件事情上。”

  没有南仁东,就没有FAST。这样的说法,在他的学生看来,一点都不为过。

  1993年在东京召开的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10个国家的天文学家提出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的倡议。

  “根据国际大环境和我国特有的地理条件,以南仁东为代表的中国天文学家提出在贵州喀斯特洼地中建造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建议和工程方案。”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岳友岭说。

  1994年6月,FAST选址工作启动,南仁东和他的同事们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预研究工作。为了找到最适合的建造位置,南仁东和同事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足迹踏遍上百个窝凼和洼坑,最终确定FAST台址选为贵州省平塘县的“大窝凼”是综合因素的最优解。

  2005年11月,中科院召开院长办公会,南仁东在会上为FAST申请立项并获通过。2007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FAST工程正式立项。

  建造如此巨大的射电望远镜,国际上没有先例,在主动反射面设计、馈源支撑系统优化、馈源与接收机及关于测量与控制技术等方面,科学工作者用了22年的时间,自主设计、自主研发了FAST的绝大部分技术。作为项目总工,几乎每一个工程难题南仁东都参与解决。经过长达9年的设计和建造,FAST于2016年9月25日正式竣工。这项历时22年的大科学工程的建成,将中国天文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更为广深的世界。

  “他是科学家中的科学家。”岳友岭这样评价他的老师南仁东,“做一项大的科学工程,大部分是没有先例的,需要一个核心人物,南老师就是这样的角色。他是技术的核心推动者,是团队中掌握新技术最快的人,从宏观把握到技术细节,都免不了他来操心。去院里汇报项目进展,从未出过任何差错,而且每次都提前一小时到达会场,努力负责的程度超乎想象。”

  学生们都为南仁东在科学上的严谨作风所折服,也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打动。他们评价南仁东为人低调、不喜张扬,有侠义心肠。

  南仁东常说:“我看人是吃饭和吃菜分开的,你聪明有能力我欣赏,你性格好我也喜欢。”他会由着自己喜爱的学生去“折腾”,学生们虽感受不到严厉,但专业素养一定要达标。

  南仁东于2008年在FAST的奠基石上刻了一副自己写的对联“北筑鸟巢迎圣火,南修窝凼落星辰”。除此之外,他还写过很多诗句和对联,对绘画诗书也颇有研究,岳友岭曾见过南仁东的画:“能看出来是专业水准。南老师在美学层面造诣比较深,FAST徽标是南老师自己设计的,南老师的PPT配色,也都是自己调出来的,独一无二。”

  早年在清华求学时,作为一名无线电专业的学生,南仁东打败了机械专业学生夺得机械制图比赛第一名,这是让他颇为自豪的经历。

  “他也网购,还跟我们聊下单后在家等着收货的心情。平时在办公室穿着朴素,骑着自行车来来往往,还常自嘲说自己像个卖瓜老汉。南老师是科学家,但他也是一个普通人,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岳友岭说。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中国科学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