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科学家”第十期“对谣言说‘不’”圆满落幕

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 2019-04-28

  2019年4月27日,由中国科协科普部主办、果壳承办的“我是科学家”演讲第十期在北京市77文创园剧场成功举办。中国科协科普信息化处副调研员范宣涛出席活动。活动现场,演讲嘉宾分别从公众最关心的地震预测、营养、女性孕产健康、预防接种、信息传播等角度,用深入浅出的讲述,为公众现场破解诸多经典谣言,普及了实用的科学知识。

  

  演讲嘉宾。左起:申旭辉、何丽、孙美平、赵红和汪凯

  地震每天都在发生。而大众最关心的话题是:地震到底能否被提前预测?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总工程师,“张衡一号”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申旭辉的观点是:“地震预测是个纯自然科学问题,自然科学问题是必然有解的,否则就是不可知论——只是,这个解在哪、怎么解,这是我们作为科学家要去追求解决的。”

  申旭辉的演讲主题是《张衡一号卫星:换个角度看地震》。“地震科学属于观测科学,应该尽可能多的获取震例做基础,来检验和发展所谓的预报方法或预测方法——发射卫星是最有效的试验手段之一。”

  

  演讲嘉宾申旭辉:《张衡一号卫星:换个角度看地震》

  在演讲中,申旭辉介绍了我国第一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卫星漫长的筹备过程以及已经获取的数据和成绩,并以两段充满科学人情怀的文字作结:“十五载呕心沥血,读数据,穷机理,钻技术,百千同仁竭力铸造张衡星;五千天殚精竭虑,问名师,找外援,寻后生,几代学者联手共圆科学梦。”

  

  演讲嘉宾申旭辉:《张衡一号卫星:换个角度看地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何丽演讲的主题是《生酮饮食减肥?碱性食物养生?……别再被这些营养谣言骗了》。大学毕业后,何丽从事了7年临床工作,然后是23年的营养科研。最近十多年,她花了很多时间投入科普,破解营养和食品方面的谣言。

  网络上流行的一些“食物养生理论”,看似很关心民众、提供一些知识,其实都是谣言,存在误传和误读。比如,号称低碳水、可以控制体重的“生酮饮食”迎合了许多人的需求,风靡一时。但何丽在演讲中指出,“生酮饮食”最初被用来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它的原理是转变身体的供能物质。此方式虽然可以消耗脂肪,但并没有长期检验的证据,也未受到专家的普遍认可。因此,不但无助于健康,反而会带来很大隐患。

  

  演讲嘉宾何丽:《生酮饮食减肥?碱性食物养生?……别再被这些营养谣言骗了!》

  在演讲中,何丽还分享了平衡膳食的“十个拳头”原则,呼吁人体必须的营养素一样都不能少。此外,还要注重适当运动,用以保证蛋白质的分解与修复。“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抵制谣言,不听不看不传,更不要去相信。如果我们的健康素养都提高了,用科学来武装自己、指导生活,生命的结局也会不一样。”

  

  演讲嘉宾何丽:《生酮饮食减肥?碱性食物养生?……别再被这些营养谣言骗了!》

  我们需要坐月子吗?传统月子的禁忌合理吗?怀孕期间就得“多吃少动”吗?……在题为《生娃必须坐月子?聊聊那些女性孕产健康的误区》的演讲中,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教授、临床护理学系副主任赵红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公众们普遍疑惑的孕产问题做出回答。

  在她看来,产褥期的休息非常必要:产妇身体各个器官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到未孕状态,同时还要哺乳,比较辛苦。但传统“坐月子”的禁忌则是不合理的。“其实这些禁忌的由来和我们以前的生活条件有一定关系,比如说,以前我们住的房子可能保暖性能不是很好,还有热水不是很方便,产妇出汗比较多容易着凉。”

  

  演讲嘉宾赵红:《生娃必须坐月子?聊聊那些女性孕产健康的误区》

  但是,怀孕“安胎”和产后“休息”不等于静躺。赵红十分肯定孕期和月子期间的运动:孕期活动有助于日后分娩,还可以缓解颈肩痛腰背痛;产后活动则可以促进身体恢复,预防下肢静脉血栓。但她也指出,运动要根据个人情况,讲究方法、循序渐进。“我们能够帮助女性朋友顺利渡过怀孕、分娩这个对她们来说有特殊意义的一段时间,最终有这样母子相依的温馨画面,这就是我眼中的科学之美。”

  

  演讲嘉宾赵红:《生娃必须坐月子?聊聊那些女性孕产健康的误区》

  疫苗不但是新生儿的保护者,也是每个人的保护者。人在一生中,会接种很多疫苗。但也有时候,当一些和疫苗有关的负面新闻或谣言爆出,大众就会产生“疫苗犹豫”,希望确认疫苗的安全后再决定接种。“但是,有些疫苗的接种具有季节性,如果还没有接种就暴露在病原下,就可能感染得病——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九三学社中央医药委员会委员、首都健康科普专家孙美平带来的演讲主题如她的观点一样:《你可能听过很多疫苗谣言,但我要说:接种疫苗是防控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在演讲中,她特别呼吁:不要因为“疫苗犹豫”错失了预防接种的机会。

  

  演讲嘉宾孙美平:《你可能听过很多疫苗谣言,但我要说:接种疫苗是防控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

  参加工作36年来,孙美平见证了我国预防接种领域的巨大进步。“乙肝疫苗”的发展可以被视作这些进步的一个缩影。

  “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还没有乙肝疫苗。”在演讲中,孙美平以“乙肝疫苗”为例,梳理了我国预防接种工作取得的成就。“我们国家的儿童乙肝控制在全世界都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受到过世界卫生组织的表彰。现在,疫苗可预防的疾病越来越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疫苗生产工艺的提升,疫苗越来越安全,作为一个预防疾病的医务工作者,我感到挺自豪的。”

  

  演讲嘉宾孙美平:《你可能听过很多疫苗谣言,但我要说:接种疫苗是防控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

  在题为《“不信谣、不传谣”——为什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演讲中,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汪凯分享了与“科学谣言的社会传播”有关的故事。

  为什么科学传播不能像科学研究那样理性?“谣言在传播速度、级联深度、规模和最大广度等各方面都比真消息更强。”在汪凯看来,此类现象的产生,与人们眼里的“新闻价值”有关:无论对于新闻从业者还是普罗大众,“真”都不是人们传播信息的唯一理由。事实上,在复杂的社会传播过程中,科学报道要经过多次选择、加工与制约,信息难免出现改写和误传。

  

  演讲嘉宾汪凯:《“不信谣、不传谣”——为什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我们能为“减少谣言”做些什么?汪凯的观点是:“长远来看,与其忙于扑杀谣言或是惩治造谣传谣者,不如改善产生谣言的土壤”。具体来说,就是要增加高质量的科学信息供给,反思和改进科学传播,进行科学与人文的对话。“科学除了拓宽知识边界外,也改变了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方法;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被科技所塑造。”

  

  演讲嘉宾汪凯:《“不信谣、不传谣”——为什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主题演讲结束后,中国科协科普信息化处副调研员范宣涛为现场科学家颁发聘书并进行合影留念,并希望活动能在科学家群体中形成示范效应,让更多科学家来到“我是科学家”舞台,分享和讲述自己的科学故事,向公众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

  

  中国科协科普信息化处副调研员范宣涛为现场科学家颁发证书。

  未来,“我是科学家”系列演讲将会持续举办。“我是科学家”内容平台将聚集更多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一同探索科普之路,建筑完善的科普传播体系。

  接下来,5位科学家的回顾视频也将逐步放出,请继续关注我们。在“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后台回复“演讲”,或者点击菜单栏“演讲”,即可看到更多科学家演讲。

  这期活动没能入选的粉丝们不用难过,扫描vphoto二维码,查看现场精彩照片。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