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200611535022672819.jpg

成功发射!我国建成首个海洋民用业务卫星星座

科技日报 2020-06-11 作者:付毅飞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自然资源部获悉,6月11日02时3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海洋一号D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卫星成功入轨后,与海洋一号C卫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民用业务卫星星座,对开展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并将开启我国自然资源卫星陆海统筹发展新时代。

  海洋一号D星是我国第4颗海洋水色系列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的首批海洋业务卫星之一。我国首个海洋民用业务卫星星座将为全球大洋水色水温业务化监测、我国近海海域与海岛海岸带资源环境调查、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生态预警与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服务,并为气象、农业、水利、交通等行业应用提供支持。其建成后,标志我国跻身国际海洋水色遥感领域前列。

  海洋一号D星和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和一院研制。国家航天局负责海洋一号D星工程组织实施管理,自然资源部为牵头主用户部门。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34次发射。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等相关国际法规定,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最大的2个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面积的总和。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海洋资源监测与调查研究。18年来,已在海洋卫星领域成功打造出以“海洋一号”命名的中国海洋水色观测卫星家族。在此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

  “海洋一号A”——首星

  2002年5月15日,海洋一号A卫星发射升空,填补了我国海洋卫星领域的空白,开启了“海洋一号”系列卫星发展的纪元。

  海洋一号A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海洋水色卫星,星上装载有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和海岸带成像仪,主要用于海洋水色、水温环境要素探测,为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河口港湾的建设和治理、海洋污染监测和防治、海岸带资源调查和开发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等领域服务。

  该卫星的成功发射使我国跻身于世界海洋空间观测强国之列。在轨运行期间,它获取了大量水色遥感探测数据,探测范围覆盖了全球海域,在我国海洋权益维护、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灾害预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海洋一号’卫星星地一体化系统及其应用”项目获得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海洋一号B”——寿星

  2007年4月11日,我国第二颗海洋水色卫星——海洋一号B卫星发射。与海洋一号A卫星相比,它的观测能力和探测精度进一步提高。

  同时,五院结合国内最先进的卫星工程研制经验,专门针对海洋一号B卫星开展了可靠性提升工作,首次采用最低功耗模式进行设计,并采用了国内独有、专为小卫星设计的太阳帆板驱动机构,有效提高了卫星在轨设计寿命,同时最大程度保证了卫星在轨运行的稳定与可靠。

  海洋一号B卫星的设计寿命由A卫星的2年提高为3年,事实上,它的实际在轨寿命达到了9年零10个月,是我国小卫星领域著名的寿星。

  海洋一号C”——业务星

  2012年3月,国务院批复了《陆海观测卫星业务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要建成满足国土资源领域各主体业务应用系统规模化运行、支持其他行业相关应用需求的卫星业务体系。

  按照这一规划,海洋一号C卫星于2018年9月7日发射,成为了我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首颗海洋业务卫星。

  随着海洋一号A、B卫星的退役,海洋一号C卫星承担起我国海洋水色观测的使命。它搭载了5台载荷,可实现对全球海洋水色的长期、连续、稳定探测,并支撑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海洋预报减灾、海岛海岸带动态监测与海域使用管理、全球变化数据服务等业务。

  成功发射以来,海洋一号C卫星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金枪鱼渔场海域、黄东海浒苔、可可西里盐湖封冻结冰等监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2019年8月,该卫星为我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提供了海冰密集度、海冰分布范围和海冰覆盖面积等观测数据,展现了出色的极地航线服务保障能力。

  “海洋一号D”——新星

  2020年6月11日,海洋一号D卫星踏上征程,掀开了我国加快推动海洋卫星领域探索创新的新篇章。

  海洋一号D卫星

  海洋一号D卫星搭载的载荷与C卫星相同,其中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用于探测全球海洋水色要素和海面温度场;海岸带成像仪用于获取近岸水体环境、海岸带、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信息;紫外成像仪用于近岸高浑浊水体大气校正;定标光谱仪用于监测水色水温扫描仪和紫外成像仪的在轨辐射精度和稳定性;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用于获取大洋船舶位置信息。

  此外,海洋一号D卫星与正在服役中的C卫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民用业务卫星星座,届时将实现上、下午组网观测,填补我国海洋水色卫星下午无观测数据的空白。双星组网观测可使每天观测频次提高一倍,获取更多观测数据。例如,上午被太阳耀斑影响、被云层覆盖的海域,下午可以再次观测,以此大幅提高对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带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有效观测能力,使我国在海洋水色遥感领域跻身国际前列。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