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火箭:研制艰难成功不易

中国航天科普微信公众号 2020-01-07

  大家可否知道,为何各国要争相研制“大火箭”?研制一枚“大火箭”到底有多难?

  “出生”艰难

  各国大型运载火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按照美国的定义,大型运载火箭一般指近地轨道运力在20~50t之间的火箭,包括美国的德尔塔-4火箭、俄罗斯的质子-M火箭和欧空局的阿里安-5火箭。

  

  美国德尔塔-4火箭|

  如果略微放宽标准的话,运力稍弱的美国宇宙神-5和日本的H-2B火箭也可列入其中。大型运载火箭的性能和技术要求极高,研制难度非常大。

  

  日本的H-2B火箭发射|

  美国运载火箭技术水平较高,宇宙神-5和德尔塔-4的研制看上去也比较顺利,却殊不知,宇宙神-5火箭引进的是俄罗斯的RD-180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

  

  美国宇宙神-5火箭|

  而立足国产发动机的德尔塔-4火箭,由于RS-68液氧/液氢发动机研制、性能和使用中的问题,通用化和模块化受到了很大限制,直到服役10年后才逐渐实现彻底的通用化。

  

  RS-68发动机硬件测试|

  欧洲的阿里安-5火箭是现在商业上最成功的运载火箭之一,它的研制过程也不简单,从1987年正式立项到1996年首次发射,花费了约9年的时间和巨额投资。

  

  阿里安-5火箭发射|

  有别于阿里安-1到阿里安-4基本技术的一脉相承,阿里安-5使用了大推力的固体助推器、全新的火神系列大推力液氧/液氢发动机,5.4米的大直径液氧/液氢芯级。庞大的芯级不仅使用共底储箱设计,还使用了先进的超临界氦增压技术。

  

  阿里安系列火箭|

  与之情况类似的是俄罗斯的质子-M火箭,它使用了先进的大推力分级燃烧循环发动机,用传统的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推进剂实现了很高的性能,这在当时是很“洋气”的做法。高大上的技术水平也带来巨大的研制难度,在冷战高峰期,它花费了7年时间才完成研制。

  

  质子-M火箭|

  “成长”不易

  大型火箭为了实现巨大的运载能力,不仅要使用各种先进技术提高运载系数,还具有自身体积和重量大的特点。所以,大型运载火箭的研制规模和难度都远超中小型运载火箭。

  

  质子-M火箭发射|

  火箭复杂度的提高,意味着可靠性的下降,为了实现同样的成功率,大型运载火箭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纵观世界大型运载火箭的发射记录,发射失败屡见不鲜。

  美国的宇宙神-5和德尔塔-4火箭可靠性设计水平比较高,但部分失败也不罕见。例如,宇宙神-5火箭曾出现半人马座上面级提前关机,2颗国家侦察局的机密卫星不得不耗用自己的推进剂进入预定轨道。

  

  半人马座上面级在轨飞行模拟图|

  德尔塔-4火箭也没有幸运多少,它在首次发射时,因为运载的卫星高度低于预期而以“部分失败”告终。

  

  德尔塔-4火箭发射|

  欧空局的基本型号阿里安-5G首次和第二次发射都以失败告终。两次惨败后,欧空局进行了改进升级,提高了火箭的可靠性和性能,才连续取得6次成功。后来,又发生了几次事故,发射以失败告终。

  

  阿里安-5G火箭曾经历多次失败|

  阿里安-5火箭虽然有这些惨痛的经历,但此后一路平安,现在还是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中流砥柱。

  俄罗斯的大型火箭质子号在早期的发射中,失败成了“家常便饭”。虽然“质子号”仍然是俄罗斯大型火箭的顶梁柱,也是竞争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主力,但它现在居高不下的失败率也是个伤脑筋的问题。

  

  质子号火箭发射失败|

  从这些现役大型火箭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型火箭的连续发射成功,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为了人类走得更远

  为什么各国运载火箭的“块头”越造越大呢?

  大型火箭的研发制造虽然耗资巨大,但运力充足,它在运载火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更是成为航天强国的标志。

  大型运载火箭强大的运力源自进行深空无人和有人探测的需求。比如,美国的好奇号火星车就是由宇宙神-5火箭发射的。欧空局用阿里安-5火箭发射的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为人类探索太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模拟图|

  在人类走向更远的深空的过程中,火箭需要足够的燃料不断前进。人类想在太空中生存,就必须带上大量食物、水和其他的必须物品,以及各种实验设备。这些都需要“大块头”的火箭来完成。

  参考文献/《飞天科普周刊》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中国航天科普微信公众号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