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截图20160517155515.jpg

上帝种的茶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2016-05-11

  茶叶是人们所熟悉和喜爱的饮品,至今已经有久远的历史,最早有记录的茶叶可追溯到公元2世纪,历史上一直有着神农发现的茶叶说法,《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过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里的“荼”就是指的古代的茶。常用的茶叶主要为乔木或灌木,如今我们日常饮用的茶叶都可以进行人工栽培。

  然而在云南的雪山之巅,生长着一种神秘的“茶”,它只在高寒的山区生长,既不是茶树,也不能人工栽培,他是上帝栽培的茶,他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雪茶”。

   

  雪茶可分为两类,颜色雪白,形似空心的草芽的被称为白雪茶或雪茶(Thamnolia Ach. ex Schaer.);另一类则颜色艳黄,长枝条状,这一类被称为红雪茶(Lethariella (Motyka) Krog),它们都不是植物,而是由藻类与真菌互惠共生而形成的地衣,也被称作地衣型真菌,在系统分类学中属于真菌界,子囊菌门。

  其中,白雪茶有两个种,雪地茶和地茶,云南民间所使用的雪茶一般为这两个种的混杂,这两个种形态特征较为相似,生长在海拔约4500米的高山草甸或岩面薄土。具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毒、平肝降火、滋阴润肺降压等药用价值。早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对雪茶就有所记载:“出滇南,色白,久则微黄,以盏烹瀹,清香迥胜。”

  1.雪地茶,又名太白茶(别名:石白茶、太白针),学名为Thamnolia subuliformis (Ehrh.) W.L. Culb. 其主要特征为:地衣体枝状,直立或半直立,单生或稠密丛生,地衣体管状,中空;表面灰白色至乳白色,平滑,无光泽。主要化学成分为鳞片衣酸、羊角衣酸,多糖。

   

  2. 地茶,又名雪茶(别名:太白茶、石白茶、太白针、太白菜、蛔样地衣),学名Thamnolia vermicularis(Sw.)Ach. ex Schaer. 其主要特征与雪地茶相似,不同于主要化学成分是地茶酸。

   

  在高寒的山区,还有另一种颜色艳丽的地衣茶生长在那里—红雪茶,用它泡的茶汤色泽鲜艳,犹如葡萄酒般诱人。药书记载:具有消炎、镇痛、降血脂、除风湿、健脾胃、清心开窍,补血养心等功效,对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神衰体弱等有明显作用。

  红雪茶(Lethariella)也包含了两个物种,金丝刷和金丝带。他们生于海拔3600~4200米的枯柏树(Juniperus sp.)干及杜鹃(Rhododendron sp.)枯枝干,以及岩石表面。主要分布于西藏、四川、云南等省;印度,尼泊尔也有分布,是喜马拉雅地区特有物种。

  1. 金丝刷,又名:金刷把(别名:鹿心茶、红雪茶、松石蕊)Lethariella cladonioides (Nyl.) Krog s. str. 其主要特征为:地衣体灌丛枝状,质地坚硬,直立或半直立丛生,高5~10厘米,以基部固着于基物;二叉式分枝稠密,表面橙黄色至土红色,主要化学成分为:黑茶渍素、降斑点衣酸、茶痂衣酸、松萝酸、绿树发酸等。

   

  2. 金丝带(别名:红雪茶、绿树发、金腰带)Lethariella zahlbruckneri(Du Rietz) Krog, Norweg. J. Bot.主要特征为:地衣体丝状悬垂,柔软,长10~30(~50)厘米;主枝直径2~5毫米;表面橙黄色至土黄色,主要化学成分为:黑茶渍素、卡那利、鳞衣酸、三苔色酸、降斑点衣酸。

   

  这些美丽的雪茶生长在高海拔的寒冷山区,虽然采摘起来非常不易,不过使用起来却非常简单,只需将采到的地衣体除去杂质并清洗晾干以后,便可用来泡制茶汤。

  地衣茶虽然生长在高寒山地,挨得住严寒和强烈的阳光,但他们却无法忍耐人类聚集的都市环境,轻微的空气污染就会让地衣无法承受而导致其解体,这就是我们几乎无法在城市里找到地衣的原因。由于地衣是真菌与藻类的特殊共生体,现阶段的科学研究尚未发现其共生机制,这就对它的人工培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想要大量的人工培养地衣并几乎是不可能的。

   

  近些年来随着地衣茶知名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地衣被采集并制成雪茶商品售卖,在滇西北地区,当地市场常常都能看到雪茶的踪影。经常搞野外工作的我们已经发觉,这些雪茶现在已经越来越难找到,分布的范围也越来越小。人们只考虑了眼前的商机,却忽略了地衣生长的速度远远赶不上人类采集的速度,加之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地衣已经成为了一种越来越珍稀濒危的野生资源。不同于珍稀濒危动植物,地衣还没有相关的保护法规,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这一资源已迫在眉睫。

责任编辑:六千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