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气象”扮靓“绿色青海”

青海科技报 2019-12-23

  

  图为“青海天气”微信公众平台。

  

  ▲图为高清观测设备。

  

  ▲图为省气象科技人员建设涡动相关观测系统。

  三江源地区野生动物频现,柴达木盆地湖泊面积持续扩大,青海湖水体面积连续17年增加,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草地生态系统更加完善……这一切都标志着青海全省生态指标向好。

  近年来,我省气象部门通过长时间的生态监测、加强科研、人工增雨作业等工作,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能力,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气象支撑。

  在省生态气象中心,架设在墙面上的几台大型电子显示屏上清楚地显示着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等多颗卫星的运行轨迹,各种卫星遥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一应俱全。还完成对EOS/MODIS系统的改造升级,安装了大型磁盘阵列等存储设备,具备了多频段、多颗卫星、多种数据的接收能力,遥感监测、评估能力不断增强。

  “去年冬季,青海南部牧区有积雪,气象部门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加强积雪监测,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省生态气象中心遥感专家陈国茜说,像青海湖面积、可可西里系列湖泊面积、青南牧区积雪覆盖面积等分析资料,都是从这里发出去的。

  于2018年成立的青海省生态气象中心,由一个中心、三大平台、六大体系组成,(即青海省生态气象中心,生态气象大数据管理平台、生态气象服务分析平台、生态气象产品发布平台,业务体系、服务体系、技术体系、科技支撑体系、人影保障体系、制度标准体系。)通过前期建设,生态气象监测预警和评估作用更加显著,生态气象综合观测体系进一步优化,生态修复型人影作业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态气象保障标准体系基本确立,为推动青海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奠定了基础。

  据省气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位于三江源核心区隆宝湿地的高寒湿地生态气象实验站里,各类高性能气象、生态要素监测仪器齐全,24小时不间断将监测资料上传至省气象局,在分析生态环境状况、气候变化情况及开展科学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省气象部门加强生态气象监测站网建设,建立了以卫星遥感为主、地面监测为辅的生态环境气象监测站网,建成各类生态气象监测站156个,包括“一基地、两站、三场和一中心”的我省高寒生态野外科学观测试验基地,实现了对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全方位、多层次、长序列的生态环境监测。

  “虽然身处‘中华水塔’,但是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困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短板’,而人工增雨作业是目前比较成熟、也最有效的‘向天索水’技术途径。除了做好抗旱人工增雨作业外,气象部门还建成了由天气雷达、地基微波辐射计、闪电定位、GPS/MET水汽遥感探测、机载云粒子测量系统、雨滴谱仪、区域自动气象站等组成的综合观测系统,为科学监测评估我省高原空中水资源、有效识别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条件和定量评估作业效益提供了基础支撑。”省气象局相关负责人说。

  经过多年发展,我省气象部门在三江源开展人工增雨的作业规模显著扩大。通过实施作业,三江源地区黄河径流量增加6.9亿立方米,水源涵养功能增强,湖泊湿地面积扩大,植被覆盖率提高,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

  省气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省气象部门还将发展智慧气象,开展“互联网+”生态气象服务,完善框架设计,构建生态气象标准体系,全面做好生态气象保障服务。据中新社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青海科技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