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90923545826442721.jpg

生态畜牧业 打破草地生产恶性循环

青海科技报 2019-09-23

  

  大通牦牛

  

  藏羊

  

  玉树牦牛

  

  合作社养殖

  

  夏季牧场

  2014年,藏系羊“两年三胎”繁育高效试验推广项目通过验收,畜牧业育种研究获得重大突破,揭开了青海畜牧业高效发展新篇章。

  2018年,沿袭数千年的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在海晏县被彻底颠覆,这里的牧民足不出户,手持一个小小的北斗终端就可以对数公里外的牛羊进行放牧监控管理。通过北斗卫星和配套实施的综合生产措施,项目区草场利用率提高10%以上,年新增产值1100万元。

  2019年,继“大通牦牛”之后,牲畜新品种——“阿什旦牦牛”通过国家级新品种认定,青海新增又一畜种资源。

  近几十年来,靠天养畜的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逐步改变,畜牧科技的不断突破正在改变着牧民的生活。

  打破瓶颈 闯出共赢路子

  青海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天然草地面积达0.36亿公顷,海拔3000米以上的牧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6%,其中藏羊和牦牛的饲养量最大,素有“中国藏羊之府”“世界牦牛之都”之称。

  然而,由于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青海草原严重超载、草畜矛盾突出,生态不断恶化。看天放牧,冬春季节性缺草导致牛羊陷入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怪圈中,其中青海牦牛的出栏率不到25%。牧民生活贫穷,牧区生产力落后,制约着全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据统计,2008年,全省90%以上的草场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与解放初期相比草场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10%~40%,人均草场面积从144公顷下降到42公顷。2010年,全省牧民纯收入只有3478元。

  传统的畜牧业生产陷入恶性循环,只有突破草畜不平衡瓶颈,我省畜牧业才能迎来新生。面对日渐紧张的人、畜、草矛盾,2008年我省率先在全国迈出改革步伐,创新性地提出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战略决策。在全国牧区率先探索实践草地生态畜牧业实验区建设。其后,以股份制、联户制为主体,大户制、代牧制为补充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生产社模式逐步形成。合作社转变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通过实行分群饲养、划区轮牧、种草养畜,彻底跳出了过去牲畜“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依托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平台,良种繁育,高效养殖等技术得到快速、高效推广,初步实现了从单一的养殖向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粗放分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经营的转变。

  经过10年的积极探索,我省闯出了一条以保护草原环境为前提、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核心、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切入点、建立草畜平衡机制为手段,促进草原牧区“生产、生活、生态”共赢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突破育种技术

  加速产业发展

  多年来,我省畜牧科研人员在畜牧育种领域攻克了很多难题,多项育种技术填补了世界育种史上的空白。2004年,成功培育出“大通牦牛”新品种,并随着百万牦牛复壮工程的实施,现已向全省39个区县累计推广“大通牦牛”种公牛近两万头,同时辐射到新疆、西藏、内蒙古、四川、甘肃等全国各大牦牛产区。据不完全统计,“大通牦牛”后裔在推广区已达130万头以上,累计为农牧民新增效益7.8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今年,大通种牛场历经20余年培育出的“阿什旦牦牛”,填补了我省牦牛多元化培育品种的空白,是世界独特生态区牦牛品种培育的成功典范和品种生态差异化培育的典型代表,在牦牛育种史上再次取得重大突破。

  畜牧良种良法推广也不断取得新成效。牦牛提纯复壮、藏羊本品种选育大面积推进,先后推广牦牛种公牛2.72万头、改良牦牛91.5万头;推广绵(山)羊种公羊6.4万只、改良藏羊130万只;完成肉牛和奶牛改良配种50万头。藏羊、牦牛本品种选育和畜禽品种改良进程明显加快,良种化水平提升,优质种畜的供应能力不断提高。

  在此基础上,2018年,我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牦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今年6月20日,青海牦牛产业联盟成立,全面推进牦牛产业发展。提出力争到2025年,全省牦牛饲养量控制在500万头以内,天然草场饲养量控制在350万头左右,年出栏从143万头提高到160万头以上。将青海建成为全国牦牛特色产业优势区、全国重要的牦牛肉生产基地和精深加工基地,全面确立青海牦牛在全国乃至世界牦牛产业中的中心地位。全面补齐牦牛产业发展短板,通过做强产业,做精产品,推进牦牛加工业转型升级。

  科技成生态畜牧业

  建设加速器

  2014年,青海成为全国唯一的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2015年6月,总投资4000万元的三江源智慧生态畜牧业平台建设项目正式启动。该平台在三江源区实施航空拍摄5000平方公里以上,对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实施北斗卫星定位跟踪,同时进行草情监测和草畜平衡诊断,为生态治理和畜牧业生产全程提供动态数据和精准指导。

  基于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的生态畜牧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为构建三江源智慧生态畜牧业发展新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018年,青海启动“现代牧场”重大科技专项,建立以三江源有机牧场、湟水河智慧牧场、祁连山生态牧场、青海湖体验牧场、柴达木绿洲牧场为示范点的5个不同典型生态区的科技示范牧场。推进配套集成天然草场、人工草地种植加工、牛羊健康养殖、绿色畜产品加工、全产业链溯源等技术的应用,挖掘特色畜牧业差异化优势,开始向“产出高效、绿色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畜牧业发展目标挺进。

  近20年来,先后实施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退牧还草等一系列草地生态保护工程,通过人工种草、草场治理、病虫鼠害防治、黑土滩治理等综合措施,使全省草原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得到了一定程度地遏制,饲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天然草原平均产草量提高到253.17公斤/亩以上。认证有机草场461万公顷,形成全国最大的有机畜产品基地。

  此外,我省以规模经营、标准化养殖、绿色化发展为导向,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打造畜禽养殖“百亿元”产业。“玉树牦牛”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环湖牦牛”“雪多牦牛”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青海牛羊肉已成为我省特色产品的靓丽名片“大通牦牛肉”上榜2017年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品牌。2018年以来,“青”字号农产品绿色品牌建设更是重锤响鼓,特别是青海牦牛品牌建设被提升至新的战略高度。

  目前,作为全国唯一的生态畜牧业试验区,我省以保护草原环境为前提,合理利用草原,建立草畜平衡机制,生态畜牧建设业取得了丰硕成果。因地制宜、东西联动、草畜联动的高效循环畜牧业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2013年,53万牧民实现了从“游牧”到“定居”的跨越。2018年,青海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93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

  进入新时代,绿色、高效、有机成为青海特色畜牧业强劲发展的新引擎,掀开了我省畜牧业提质增效的发展新篇章。

  (本版图片由省农牧厅提供)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青海科技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