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虫创意-903012914076450839.jpg

化肥农药减量——让绿色为青海农业“打底”

青海科技报 2020-09-16

  化肥减少40%; 化学农药减少30%!今年,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让我省农业呈现一派“绿”意。

  有数据显示,2020年,青海在全省8个市(州)29个县(市、区、行委)及7个国有农牧场的青稞、小麦、马铃薯、油菜、蚕豆、藜麦、蔬菜、枸杞、药材等9种作物上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试点,实施面积20万公顷。其中,黄南、玉树、果洛整州推进,西宁市湟源县、海东市区、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省三江集团公司所属国有农牧场整县(场)推进,其他县(市区)有选择的整乡(镇)、整村(或几个村连片)、整作物连片集中推进。全省化肥和化学农药使用量分别较行动实施前减少40%和30%以上,试点地块实现绿色防控和农业保险全覆盖。

  扶持引导 精准施策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格木镇曲宗村鸿源青稞种植专业合作的大田里,现代化的施肥机,轻松解决了有机肥施肥难的问题,提高了有机肥的撒肥效率,对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作助力极大。

  2020年,共和县共投资2088万元,在塘格木镇、切吉乡、江西沟乡、铁盖乡、沙珠玉乡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试点项目,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2020年共和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计划播种6000公顷,目前省级补助资金采购物资全部完成,采购有机肥供应到位,州县配套资金的有机肥采购正在进行中,后期工作有序推进。”共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赵璟云说。

  “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是部省共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和‘一优两高’战略的具体举措。示范省创建一年多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各级政府和各级农业农村部门部门,紧紧围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扎实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2019年完成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试点7.6万公顷,全省化肥、农药使用量同比减少24.4%和21.3%,走在了全国前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玉虎介绍。

  作为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试点县之一,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积极探索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新模式。今年,在20个乡镇的马铃薯、小麦、油菜3种作物上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试点,试点面积为1.3万公顷。通过组织专家分区域、分作物提炼、示范推广一批“有机肥+有机叶面肥”“有机肥+轮作倒茬”、绿色防控技术、绿肥养地倒茬、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深耕深翻等技术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改善农产品产地环境,推动大通绿色农业持续发展。

  有机肥资源化应用

  2020年,我省草业公司落实“双减”行动整场推进试点示范4066公顷,轮作倒茬3333公顷。在项目试点示范区粮油作物采用“有机肥+有机叶面肥”和“有机肥+轮作倒茬”两种技术模式。截至目前,4066公顷粮油作物播前有机肥撒施工作已全部完成,共撒施有机肥24400吨。

  “青海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全省每年可提供1500万吨左右的有机肥原料,今年我省将继续扶持有实力的有机肥生产企业,提升加工转化能力。充分利用本省丰富的畜禽粪污资源,推动畜禽粪污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实现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巩爱岐表示。

  据了解,为尽早实现有机肥替代化肥全域化,全省各地积极鼓励引导有机肥生产企业与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肥料经销商对接,实现“企业+基地+农户”供肥模式。

  打造标准化生产基地

  以示范省建设为契机,大通县全力推进7067公顷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整乡推进逊让乡1333公顷油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作,建设优质、绿色生产基地,引导和促进农产品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路子。

  “2017年,我们大通逊让乡333.3公顷高标准油料生产基地项目正式启动实施,基地示范应用绿色防控技术,积极增施有机肥。2018年,333.3公顷的高标准油料基地增施有机肥750吨。全域推进绿色有机示范省建设,和我们大通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理念相契合。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更为高标准生产基地的发展,插上了翅膀。”大通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生福表示。

  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离不开技术支撑。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农林科学院、青海大学及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相关专家,组织技术骨干,制定印发了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粮油作物、蔬菜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动技术要点和指导意见,引导广大种植户科学施肥、科学种田。

  今年,20万公顷项目区各实施单位全面开展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落实农艺措施、物理防控及生物农药防控替代化学农药防控,辐射带动化学农药使用量较行动实施前减少30%以上,实现绿色防控技术全覆盖。

  王玉娟 张元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青海科技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