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虫创意-657505805991411725.jpg

科技特派员:将技术成果“种”在高原大地

青海日报 2020-02-13

  有这样一群人,扎根在田间地头,以农民期盼的技术作为科研方向,是农民眼中的“田专家”“土秀才”,他们就是科技特派员……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从1999年探索实施至今,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人才为主体、以科技成果为纽带,数十万名科技特派员成为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我省自2002年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以来,立足农村牧区实际,坚持需求导向,践行科技惠农的初心和使命,用科技特派员的智慧和汗水浇灌产业发展的美好图景。他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经营中的科技难题,不断提升农民运用适用技能脱贫增收的能力,给群众带来获得感和幸福感。
  2019年11月,在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之际,为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特派员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科技部对我省一批科技特派员及组织实施单位予以通报表扬。记者走近他们,听他们讲述坚守初心背后的故事。
  让科学技术“长”在土地里
  不管是带头科普,还是解决疑难杂症,“科技特派员”总是活跃在田间地头,将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输送到农村,不断改变着农村的面貌。
  “新时代的科技特派员工作要向精深发展,要让技术‘长’在土地里,为科技兴农富农注入源头活水。”科技特派员车海忠对记者说。
  车海忠是海北藏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的一名高级农艺师。在这片土地上孜孜耕耘了20年的他,一直扎根农业生产第一线,在海拔3000米藏区开展高寒冷凉地区大棚蔬菜、食用菌栽培驯化研究及青稞、油菜新品种示范推广等科技服务工作。先后获得省级科技成果5项,制定农业标准4项,主持申报实施项目2项,发表科技论文5篇;2019年获得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让科技成果造福百姓!”这是车海忠最大的心声。他成功解决了食用菌栽培技术难题,先后完成平菇、杏鲍菇、鸡腿菇、双孢菇、银耳等高寒冷凉地区珍稀食用菌的引种和栽培工作,为海北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银耳栽培,突破了西北地区无成功栽培的历史。
  足迹踏遍海北州的多个乡镇和村落,常年深入村户田间和大棚温室,作为一名科技服务人员,车海忠致力于解决农业难题,增加农民收入,围绕“创新种植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加农牧收入”这一中心工作,立足优势,以提高小油菜和青稞生产水平、发展特色种植业为目标,积极推广粮油新品种,推广粮油高产栽培技术,开展彩色油菜、藜麦、黑青稞等特色作物资源的搜集、引种和示范展示工作。
  从2015年至2019年的5年间,车海忠和他的团队共建立北青9号、昆仑14号、青油21号等高产优质农作物品种示范点1000亩(每亩≈0.067公顷,下同),高产示范片3000亩,累计示范带动20000亩以上,示范点片产量平均增产10%以上,新增产值15万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在受援地起到很好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在科技结对精准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科技服务效果显著。
  他的电话就是生产技术“114”
  从“青杂1号”到“青杂11号”、“互丰010”、“秦杂油19号”、“垦油一号”、“禾油5号”等优质杂交油菜品种相继选育成功以及栽培技术改进,互助土族自治县油菜亩产由以前的不足100公斤,到目前的平均亩产250公斤,并很快得到大面积推广,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干旱山区示范推广马铃薯、蚕豆、玉米全膜覆盖栽培技术,使十年九旱、小麦亩产不足150公斤的干旱山区马铃薯、蚕豆、玉米的亩产分别达4000公斤、450公斤、600公斤的高产纪录,彻底改写了干旱山区不能种植蚕豆、玉米的历史。2014-2018年,累计推广全膜栽培技术138万亩(1亩≈0.067公顷,下同),仅全膜马铃薯推广90.7万亩,比露地栽培平均亩增产704.1公斤,增产率达33.8%以上……
  成绩的背后是科技特派员的付出,王贵全就是默默在幕后服务的技术人员之一。
  互助土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王贵全,自选派为科技特派员以来,始终把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作为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常年奔波在生产第一线,及时把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推广应用到生产中,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推广油菜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王贵全有妙招。遇到田间管理不到位,种植户也不在跟前的情况,他就主动联系村两委人员或驻村干部,把技术要点发到手机上,然后通过他们发给农户,或让农户联系自己,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这种课堂在田头、问题及时得到解决的形式,农民一学就会,一看就懂,一用就有效。
  2014年,他在互助县东和乡尕寺加村建立旱地油菜机械覆膜穴播千亩示范田。经省专家组全田现场打碾测定产量,15亩高产研究田平均亩产346.7公斤,打破了互助县油菜生产1998年创造的302.4公斤记录,旱地油菜高产高效栽培新模式研究取得新突破。2014-2018年累计示范推广4.85万亩,通过绿色高产高效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大提升了油菜品质和经济效益,实现油菜产业扶贫,提质增效。
  在互助,王贵全的电话就是生产技术的“114”,每天多达几十个。通过他的言传身教、典型示范、普及推广,2017-2018年创建油菜绿色高质高效47万亩,新增产量1562.3万公斤,新增产值7499万元。建立马铃薯种植综合标准化示范区6030亩,新增产量308.03万公斤,新增产值277.2万元,农户年增收入1139.8元;建立蚕豆种植综合标准化示范区3200亩,新增产量19.76万公斤,新增产值94.85万元,农户年增收入343.2元。
  “我是农民的孩子,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我应当为农民多做些事。未来,我还要和我的团队、村民们一起抱团前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王全贵用掌握的技术带动了互助越来越多的农户创业致富。
  省科学技术厅“牵手”农业强服务
  科技服务如何“牵手”农业?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我省于2002年被科技部列为科技特派员首批试点的省份之一,我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经历了“试点带动、全面推进”的发展过程。18年间,省科学技术厅积极选派科技特派员到基层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构建了农牧区科技服务新模式,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引领全省农牧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如今,在青藏高原的田间地头、工厂企业活跃着一批科技特派员。他们从事着科技成果转化、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园区和产业化基地建设,把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种”在高原大地……
  我省推行科技特派员工作,进一步探索人才、技术及资金等资源面向贫困地区流动,建立并完善全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形成了“三区”科技人才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同时,我省科技特派员工作以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为契机,依靠科技特派员主动推送服务,建立了我省农牧区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全面提高了我省农村信息化水平。
  据省科技厅农业农村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省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6525名,举办各类培训班512期(次),培训农牧民42126人(次),共计支持经费近1.1亿元。通过科技服务、农业技术承包、创办领办实体以及建立利益共同体等形式,在广大农牧区基层开展科技创新创业和科技服务工作,为我省的农牧业发展和生产方式转变发挥了积极作用。全省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工作深入推进,形成了科技特派员“扎根基层、心系群众、全力扶贫、科技带动”的良好工作氛围,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人物。
  与此同时,省科技厅组织实施“青海省农村主动服务信息网络技术集成与应用”等科技计划,建立了1个省级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710个村级科技服务站点,实现了我省388个乡镇、3829个行政村、490万亩(1亩≈0.067公顷,下同)耕地、39.5万农户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覆盖。
  不仅如此,依托青海省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对传统农业资源进行资源配置优化,设计开发出农牧区气象、土壤等农业生产综合数据库,建立“专家+科技特派员+农户”三位一体的农村科技信息主动推送服务模式,引导科技特派员利用系统建立的多种服务通道,将农业技术、市场动态、供求信息、价格信息、农资信息等农业信息准确及时地推送到农户手中,极大地提高了科技特派员服务效率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
  科技特派员祁生兰,自2003年就一直为大通回族自治县斜沟乡服务,随着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的建成使用,祁生兰对农户的服务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她介绍,及时用手机短信等形式将农作物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产品市场价格、新政策等信息发送给农户,对农户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难题,利用手机APP及时进行解答,让农户在第一时间进行防治,减少损失,效果非常明显。“近些年,我们通过农村信息服务平台每年群发种植技术、农资等信息100多条,有力推动了农牧业新技术、新成果在服务地的推广应用。”她说。

责任编辑:杨茗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青海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