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兰:带着技术奔走在田间地头

青海科技报 2019-12-05

  

  图为王春兰展示玉米新品种

  本报记者 范旭光

  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穿着朴实。这是记者见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农艺师王春兰的第一印象。

  “我一年四季都没有穿过好衣服,没办法,一年200多天要呆在地里,只能穿适合劳动的衣服。”王春兰说,“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我这份工作是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农民能够增产增收,我就感觉自己实现了人生价值,心里会很舒畅。”

  1994年,王春兰从青海农林科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新民乡工作,1996年调入民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开始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二十多年来,她风里来雨里去,先后参与实施“千斤田”丰产栽培、“双千田”丰产栽培、“玉米带状田”栽培、“杂交油菜”丰产栽培、高杆胡麻栽培、冬小麦栽培、“旱作节水农业”、中药材生产栽培等项目,为民和县的农业生产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8年,民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引进全膜双垄栽培技术推广项目,作为主要技术人员,王春兰负责李二堡镇李家村300亩试验示范工作。起初,由于群众没见过这种栽培方式,都不愿主动接受。王春兰多次办培训班耐心细致地为农户讲解,手把手的教,农户逐渐接受了这项技术。300亩的地她基本上每一块都踏了好几遍,每天回到家,累得晚饭都吃不下。连续20多天的奔波,她终于完成了覆膜任务,看着一大片白花花的地膜,她总算松了口气。接下来她又联系种子,指导农户进行玉米和洋芋的点播工作。秋后李家村的全膜双垄马铃薯提前半个月上市,平均亩产2300公斤,玉米平均亩产659.7公斤,农户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09年,全县推广全膜双垄玉米面积从2008年的4650亩迅速增加到了7.6万亩,到2014年时,全县已累计推广全膜双垄玉米170万亩。

  2009年,王春兰在川口镇米拉湾村和马场垣乡团结村引进设施温棚雪桃延迟栽培新技术,她为农户制定技术方案,采取统一施肥、统一定植、统一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每个星期都要到大棚检查果树生长,讲解技术要点,手把手地教他们操作,解决了农民生产中的难题,深受农户欢迎。通过抓好示范点的设施果树生产,带动了周边村农民的设施果树生产,使设施果树生产健康发展。2013年,7个雪桃温棚纯收益15万元。

  2013年以后,王春兰被选为科技特派员,对李二堡镇范家村等村庄开展科技服务。

  今年7月,王春兰在李二堡镇范家村一村民的两亩地里发现混合发生的马铃薯早疫、晚疫病疫情,立刻编写防治方案,向当地300多户马铃薯种植户发出预防通告,避免了疫情的蔓延。

  扎根基层开展科技服务20多年来,王春兰脚踏实地、无怨无悔,取得青海省苹果、梨树害虫调查及主要害虫发生规律等研究成果,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青海省农村信息化优秀科技特派员、海东市农业系统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青海科技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