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蘸卤水写芳华——记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研究员王敏

青海科技报 2019-10-22

  图为王敏上大学时和同学合影(右1)

  图为王敏在实验室做实验

  图为2007年10月18日碳酸锂产品下线(右二)

  本报记者 范旭光

  她上大学时向往柴达木盆地,毕业后与那里的沙漠、盐碱和黄土为伴,相守三十多年;她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坚定执着地从事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研发,促进盐湖锂产业化项目的顺利实施,实现了万吨级盐湖提锂项目的达标达产;她以优异的成绩先后荣获青海省“巾帼建功”标兵、2018年“中国科学院年度感动人物”等多项荣誉称号……她就是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以下简称青海盐湖所)研究员王敏。

  5个志愿锁定青海盐湖所

  1986年的初夏,王敏从北京化工大学化工机械专业毕业。当时,青海盐湖所到北京化工大学招聘人才,播放了一段关于柴达木盆地的宣传片。一直对柴达木盆地充满好奇和憧憬的王敏观看后受到了极大的感染,盆地内硼、钾、镁、锂等丰富的资源,深深地吸引着她。在选择就业志愿时,她义无反顾地把5个志愿都填成了青海盐湖所。她一下子成为全校轰动一时的焦点人物,受到学校和北京市的表扬。

  怀揣梦想,王敏来到了青海盐湖所,开启了她探索盐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航船,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她与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产生了割舍不下的感情。

  中国的锂储量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可直到二十世纪末,中国的锂盐消费市场还一直被国外垄断,就是因为盐湖里镁的含量高,锂的含量低,高镁锂比的镁锂分离是一个世界性技术难题。1998年,王敏加入到青海盐湖所的提锂产业化团队,进驻当时的“无人区”柴达木盆地东台吉乃尔盐湖,和团队成员一起挑战这一世界性难题。

  “天上无飞鸟,地下不长草,一日有四季,风吹盐沙跑”。这是人们对青海柴达木盆地地理气候环境的生动概括。柴达木盆地本属无人区,方圆几百公里人迹寥寥,直到盐湖产业化基地的诞生和中国天然气总公司气田建设的开启,沉睡数亿年的柴达木腹地才算真正有了些“人气”。在那里,工作条件之艰苦、气候环境之恶劣,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尤其作为一名女性,王敏深知这样的工作、生活环境意味着什么。但在踏上东台盐湖的那一刻,她就下定决心与沙漠和盐碱相守,与荒凉和寂寞为伴。

  当时的东台盐湖是一个待开发的处女地,工作环境极其艰苦,水、电、气等基本生活所需无法得到保障。这里昼夜温差大,高寒缺氧,冬季夜间可低至零下28℃,夏季白天能高达近40℃,生活用水、蔬菜等物资都要从300公里之外的格尔木去拉。在柴达木盆地,能喝一口清洁的水已是莫大的幸福。有一次,一只硕大的盐鼠掉入储水罐,大家直到喝完水才发现那只泡得连毛都没了的盐鼠。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王敏默默地坚守着,以苦为乐。“我忍受了风寒日晒和孤独寂寞带来的痛苦,但我也享受了茫茫戈壁独有的万千风光。” 王敏说。

  执着坚守攻克世界难题

  为了收集基础数据,王敏和团队成员无数次翻越海拔4000米的橡皮山,穿越广袤的戈壁沙漠,风餐露宿,为盐湖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第一手资料和重要参数。

  层层淘沙始见金,信念浇灌始见成。在经历和战胜种种困难后,柴达木盆地的盐湖资源开发利用开始结出了硕果,为我国的盐湖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技术基础。2001年11月,原国家计委批复了“青海盐湖提锂及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年产3000吨碳酸锂、25000吨硫酸钾和2500吨硼酸 ,标志着青海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这个新的时期,对王敏来说也是新的机遇,她更加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记得有一次,王敏在东台产业化项目实施现场查看设备安装情况时,脚下一滑摔了下来,重重地落在了土堆上。时值午休,周围没有人,王敏痛得说不出话来,就那么一动不动地躺在原地,过了半个多小时,才慢慢地爬起来,回到了工作岗位。当时,项目建设人手缺、时间紧,她硬是忍着剧痛在现场坚持了一个月之后才坐车回格尔木进行拍片、治疗。

  项目建设的非常时期,王敏把刚出生不久孩子托付给父母便又投入到了工作中去。那时,王敏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周末去镇上的电话亭排队给家人打电话。工作中,再苦再累她没有掉过眼泪,可是一听到电话那头家人的叮咛与关心,听到孩子的咿呀声,就再也坚持不住,眼泪夺眶而出。有一年,她在东台为赶项目进度连续5个月没有回家,孩子出水痘,家人为了让她安心工作没告诉她实情。事后得知此事的王敏,每每看着孩子在自己怀中甜蜜入睡的样子,都会泣不成声。王敏总说,这些年来亏欠孩子和父母的太多太多。

  在王敏等众多科研人员8年的努力下,盐湖提锂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终于在2007年底全面建成投产,整个碳酸锂提取工艺的完成,解决了高镁锂比盐湖提锂的世界难题,实现了产业化生产,标志着青海在高镁锂比盐湖提锂和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言传身教结出硕果

  身为科学家的王敏同时也担任青海盐湖所盐湖资源化学实验室党支部的支部书记,她严格遵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廉洁自律”的道德规范,在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与省内企业开展科研合作,看着团队的坚持和付出开花结果,她的心里也乐开了花。

  王敏经常对年轻同事讲起她的悠悠“盐湖梦”,抒发难舍“盐湖情”。大家对她的故事不但不觉得啰嗦,而且都听的饶有兴致。在王敏看来,最好的教育,莫过于引领他们积极前行,莫过于教会他们执着坚守,莫过于鼓舞他们找准人生坐标。

  如今,王敏的“盐湖梦”得以实现,她所做的工作得到业界的认可。近五年来,她承担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青海省科技厅及企业十余项研究课题,争取科研经费数千万元。其中,与五矿盐湖有限公司的共同申请的科技支撑项目,针对一里坪的盐湖卤水特点,利用五元水盐体系相图指导,研究出一里坪盐湖卤水的蒸发析盐规律,提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提锂新工艺,锂的工艺收率高达70%以上,同时开展了锂资源的产业化示范项目建设;与格尔木藏格钾肥有限公司合作,利用已获得的研究技术路线及工艺条件和有关参数,有效回收利用尾矿、尾液和石盐矿中的残留钾,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与浙江中控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广核共同申请的青海省重大专项项目,系统研究了硝酸盐体系熔盐储热材料的制备技术,确定了相关工艺、实验参数和产品提纯工艺条件,掌握了如何提高硝酸盐熔盐体系最高使用温度、降低其熔点的工艺方法,取得了多组分硝酸盐体系的相图数据,并建立了一套能够预测体系熔点的数据模型,为产业化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技术基础。

  在科研产出方面,近五年,王敏申请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件,发表论文30余篇, SCI/EI收录10余篇;参与制定的《硼镁肥料》国家标准、《储能用太阳能熔盐》团体标准已颁布,参与制定的《太阳能熔盐(储能用)》国家标准通过评审 ,参与《工业硼酸》《工业硼化物》《碳酸锂》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 ;获2011年度青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2016年度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奖。

  浩瀚无际的盐湖放飞了青春和梦想。王敏说,作为科研人员,探索创新就是生命真谛,科技报国就是理想宏愿。今后,她仍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把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献给科学事业,在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上倾情书写无悔人生。

  王敏简介

  王敏:女,汉族,1966年生,山西原平人,中共党员,北京化工大学化工机械专业毕业,工学学士,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科技部专家、国家火炬计划评审专家、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专家、可溶性固体钾盐矿资源产业化开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青海省科协决策咨询专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专家、辽宁省海城市人民政府高级科技顾问、辽宁省大石桥市科技发展顾问、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

  现任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盐湖资源化学实验室主任。

  长期从事盐湖钾、锂、硼、镁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产业化研究工作。近五年来,积极开展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地方资源与开拓创新,在坚持发展传统盐湖资源的基础上,着眼于盐湖资源高值化材料的开发,尤其是盐湖丰产元素能源材料研究与开发工作,在相变储能材料理论研究及与太阳能耦合的实际应用方面做了大量前期工作。1月21日,在中国科学院召开的“讲爱国奉献、当时代先锋——2018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及团队发布会上,王敏研究员荣获”年度感动人物"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青海科技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