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昌绪:妙手回春的“材料医生”

科协改革进行时 2018-05-23

  人生在世,

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

  要对人类有所贡献。

  作为一个中国人,

  就要对中国做出贡献,

  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师昌绪

  5月20日,

  “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

  话剧《寻找师昌绪》于西北大学首演,

  再现了材料科学与技术界一代宗师师昌绪

  贯彻科学灵魂伟大的一生。

  师昌绪,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杰出的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

  他不仅是我国高温合金研究的奠基人、

  材料腐蚀领域的开拓者,

  更是参与国家科技政策制定的战略家。

  他在科研上风雨兼程60年,

  为中国的材料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1918年11月15日,

师昌绪出生在河北省徐水县大营村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大家庭里。

  他的父亲是清末秀才,

  既有浓厚的儒家思想,

  又有强烈的爱国意念,

  母亲出身于破落的官宦之家,

  知书达理,勤劳善良,

  在这样的家庭里,

  师昌绪从小就养成了

  勤奋好学的品质和宽容大度的性格。

  1929年,

  师昌绪进入徐水县城模范小学读书,

  他勤奋刻苦,在师生中是有口皆碑的。

  四年级毕业时,

  他以统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著名的保定师范。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

  他随家人来到河南,入冀绥平津联合中学。

  1940年,师昌绪中学毕业后,

  独自步行到陕南,考入西北工学院矿冶系,

  问及为什么当时选择矿冶系,

  师昌绪生前这样回答:

  “科学救国、采矿救国。

  当时有一个说法,

  一个国家贫穷,

  主要是地下东西没有开采出来,

  因此当时学采矿、学冶金的非常热门,

  所以我就选择了矿冶系。”

  1952年,师昌绪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1948年9月,

  师昌绪顺利进入美国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学习,

  先后拿到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的硕士学位、

  圣母大学冶金系的博士学位。

  与之相比,师昌绪的回国历程简直就像一场战争。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美国司法部禁止

  学习理工医学科的中国留学生回国,

  师昌绪是被明令禁止回国的35名中国学生之一。

  不过,所有这一切,

  都不能阻挡一颗为国效力、归心似箭的心。

  师昌绪与张兴钤、李恒德等人

  组织有志回国的留学生,

  联名写信给周恩来总理,

  表达要求回国的强烈愿望。

  这封信成为中国政府在1954年5月日内瓦会议上

  抗议美国无理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的依据,

  后经中美大使级华沙会议,

  为中国留美学生回国打开了大门。

  回国后,

  在三个可选择的单位中,

  师昌绪服从分配,

  去了地处沈阳、条件最差的中科院金属研究所,

  他毫无怨言,一心想为国家经济建设出力,

  在沈阳一呆就是三十年。

  当时正值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时期,

  高温合金是航空、航天

  与原子能工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材料。

  中国既缺镍无铬,又受到资本主义国家封锁。

  师昌绪从实际出发,

  提出大力发展铁基高温合金的战略方针,

  同时提出稀土元素是中国丰产元素,

  也应在高温合金中得到应用。

  20世纪60年代初发生了一起飞机坠机事故,

  分析原因认为是轴承中混有空心滚珠造成的,

  从而导致数百架飞机不敢起飞,

  成为当时的“无头案”。

  根据现场勘查和测算,

  师昌绪指出

  滚珠是受到高速挤压局部融化而失效的,

  而引起上诉现象是由冷却油不洁净所致。

  为此,只要加强油的过滤就可把问题解决。

  厂方接受了他的处理方案,

  使得大批飞机得以重上蓝天。

  还有一次,

  航空发电机厂因故要报废数以千计的涡轮盘,

  工厂请求金属所协助处理,

  当时师昌绪刚回到工作单位,

  而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风险高的任务。

  他与同事经过计算与分析,

  将已报废的涡轮盘根据他们制订的暂行标准,

  逐个筛选,使多数涡轮盘又投入使用。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师昌绪的身影,

  “随叫随到”,又能解决问题,

  他被人们亲切地称为

  能够妙手回春的“材料医生”。

  此外,

  师昌绪十分重视研究材料在使用中发生的问题。

  他研究的高温合金包套挤压工艺,

  为中国变形高温合金的加工工艺研究探索了道路。

  他研究的喷丸再结晶处理,

  使航空发动机厂数千片叶片

  免于因晶粒度不均匀而报废。

  在他指导下,

  金属所建立了低周疲劳、周期持久、

  振动载荷持久、有平均应力的疲劳等项测试技术,

  为高温合金在接近使用条件下的

  力学性能的测试开辟了新领域。

  1959年获先进单位称号的老九室全体人员合影

(下数第二排右四位师昌绪)

  1964年,

  师昌绪接受了更大的挑战,

  为我国新型战斗机的发动机研制空心涡轮叶片。

  某天夜里,

  航空材料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荣科

  推开了师昌绪的家门,

  问他能不能牵头搞空心叶片。

  “我没见过空心叶片,也不知道怎么做。”

  这是师昌绪的第一反应。

  以往,涡轮叶片都是锻造而成,

  航空材料界对铸造叶片一直心存疑惑,

  做铸造空心叶片风险更大。

  国际上,只有美国能做,并且是对外保密的。

  思考后,师昌绪改变了想法。

  “美国人做出来了,我们怎么做不出来?”

  于是,他接下了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师昌绪挂帅,

  从金属所的相关研究室

  挑选了“一百单八将”组成专项组,

  用“研究—设计—生产”三结合形式,

  要在100mm长的叶片上均匀做出粗细不等、

  最小直径只有0.8mm的9个小孔。

  一年多后,

  在攻克了型芯定位、造型、浇注、

  脱芯、断芯无损检测等众多难题后,

  师昌绪带领专项组成功研制出

  中国第一代铸造九小孔空心叶片,

  我国的涡轮叶片发展由此一步迈上两个台阶:

  由锻造合金改为真空精铸,

  由实心叶片改为空心叶片。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能研制这种叶片的国家。

  从设计开发到研制成功,

  他们仅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

  而英国,在这之后走完这段路程,

  却整整用了15年。

  1964年首批交付中国空军使用的歼-6战斗机

直到90年代,

  我国主要歼击机发动机

  仍采用该工艺制作涡轮叶片,

  并且向国外出口。

  20世纪80年代之后,

  师昌绪把更大的精力

  投入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研究上,

  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见解并躬身实践,

  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地

  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报效祖国、献身国防,

  师昌绪等老一辈知识分子

  身上体现的使命、责任与担当,

  正在化作今天青年人奋力前行的不竭动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

  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今天,

  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

  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实现我们的目标,

  需要像师昌绪这样奋战在科技一线的民族英雄,

  更需要他们身上的英雄精神。

  参考资料:

  光明日报《安为祖国所需之“材料”》

  科技日报《师长技昌家国 熔古今济苍生》

  人民网《师昌绪 蜡炬燃尽 光耀人间》

责任编辑:杨茗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协改革进行时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