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创汇”高端对话在京成功举办

科普中国网 2021-07-28

  7月28日上午,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分论坛“青创汇”高端对话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活动以“青年青春·创新创造·汇智汇力”为主题,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主任郑浩峻,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副书记、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北京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孟凡兴,“科创中国”青年百人会秘书长、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副主任陈锐,和来自科研院所、科技企业、教育机构的专家学者,“科创中国”青年百人会成员代表以及“Z世代”优秀代表共同出席了本次活动。活动由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新闻》栏目主持人李杰主持。

  

  郑浩峻在致辞中表示,Z世代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人,他们群体庞大,充满激情、不拘于常规、勇于创新和挑战,正在逐步成长为未来新经济、新社会、新文化的主导力量,国家发展的生力军,影响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力量。要积极地去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欲,了解他们的所急所需,以全球视野谋划,引导Z世代群体用历史眼光、时代眼光、世界眼光看待国家和民族发展进程,更好了解国情民情,强化责任担当,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要重视对Z世代加强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引导他们树立科技向善科技为民的理念,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光与热!

  翟立新致辞表示,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赋予了我国青年更多的时代新使命和新责任。青年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在科学界、产业界创新创业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随着“Z世代”的崛起,他们也将成长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又一批中坚力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北京作为中国第一科技高地,汇聚了全国首屈一指的高科技人才尤其是青年科技力量,为了更好地引导和助力广大青年力量成长成才,中关村将在不断地创新与摸索中,努力为更多青年人才打造发展“直通车”,营造良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和组织保障,将北京的人才势能变成发展动能,助力提升我国的国际核心竞争力。

  

  在“青:青年无愧时代,青春不负韶华”主题演讲环节,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主任张双南,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高文斌,哔哩哔哩党委副书记、公共事务总监朱承铭等专家从不同视角重构“Z世代”的人物画像,诠释“Z世代”的新特质。Z世代对国家自豪自信,价值取向与社会主流价值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时代的发展终将交棒给青年,尊重青年就是相信未来,支持青年就是赢得未来!

  在“创:创新未来愿景,创造社会价值”经验分享环节,“科创中国”青年百人会副秘书长、91科技集团的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许泽玮,UniWEsport体育国际教育创始人李韬之和两位“Z世代”杰出代表,“最美嫦娥小姐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设计部科研人员王靖雨和北京深光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冯翀进行了分享,阐释“Z世代”多维价值观,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个人风格,相信科学的力量、相信国家的力量、相信相信的力量,努力通过自我奋斗实现价值。

  在“汇:汇智高端智库,汇力持续发展”沙龙对话环节,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立,“科创中国”青年百人会副秘书长、中交科创总经理兰宁羽,“科创中国”开源创新联合体副秘书长、腾讯公司科学技术协会秘书长张谦,北京朗玥星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文玥围绕“Z世代”在科技创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社会组织助力如何“Z世代”成长成才展开了交流,讨论服务“Z世代”的举措和方案,为他们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组织保障,把“Z世代”人才势能变成发展动能,打造青年人才直通车。

  

  陈锐在活动总结中表示,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我们关注关心关爱Z世代,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厚植爱国精神,是青年的立德之源、立身之要、立功之本。要通过指导和学习,让Z世代青年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育责任担当意识,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不辜负国家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伟大时代,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活动由“科创中国”青年百人会、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共同承办。

  来源:中国科协传播中心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