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首次出舱活动,准备好了

环球时报 2021-06-22 作者:刘 扬

  神舟十二号任务的三名中国航天员“入住”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之后,他们在太空中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外界高度关注。按照任务规划,本次任务期间将进行两次航天员出舱活动。目前中国官方并未对外发布相关活动的具体时间,但从近日多家官方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看出通过一系列针对性训练,中国航天员已经为空间站时代的出舱活动做好了准备。

  “神十二”出舱活动什么样

  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3名航天员将在太空中驻留三个月之久,并且有两次出舱活动。中国航天专家庞之浩表示,神舟十二号的出舱活动亮点很多。与神舟七号时翟志刚出舱不同,那次是从飞船出舱,而且是时间比较短的验证式太空行走,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出舱活动时间比较长,大概需要几个小时,另外还要完成安装、调试设备等一些工程上的任务。

  庞之浩表示,太空行走等出舱活动有两大要求,首先是出舱穿戴的太空服的质量要过关,其次是航天员的技能要过关。出舱活动对于航天员的上肢力量要求很高,因为太空行走不是用脚走,而是用手“走”,就像攀岩一样。同时,本次任务中航天员还将利用机械臂进行太空行走,就是出舱的航天员站在机械臂末端,由舱内航天员操作机械臂将出舱航天员送到作业面上。

  航天专家提到的支撑出舱活动的两大“神器”又有哪些亮点呢。航天员出舱的舱外服是航天员执行太空行走等舱外任务的必备物资,因此备受关注。据报道,在天舟二号所运送的货物中,有两套航天员舱外服,每套重达100多公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接受央视采访时介绍,相比“神七”任务时的舱外服,这次的舱外服进行了大量改进与升级,使它可以更长时间地支持航天员舱外工作。

  根据公开信息,中国空间站核心舱上的机械臂是我国目前智能程度最高、难度最大、系统最复杂的空间智能制造系统,是对人类手臂的最真实还原。该机械臂可以移动空间站中的实验舱,能够给航天员提供各种强大支持,例如利用机械臂辅助航天员出舱。

  有着出舱经验的刘伯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本次任务的两次出舱任务,间隔时间将会很短。出舱过程中,将进行首次人和机械臂的协同配合。机械臂只是大范围摆动,把航天员载到舱外作业点附近。在舱外作业点进行精细操作,一个人携带的工具有限,操作难度大,有可能需要另外一名航天员配合,两个人共同到作业点完成任务。因此,既考验机械臂操作的可靠性、安全性、灵活性,是否会和舱壁发生碰撞等,也考验航天员在舱外的配合能力。

  “航天员女教头”怎么训

  被称为“航天员女教头”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出舱活动对航天员是一个巨大挑战,所以我们加强了他们的体能训练和力量训练。力量训练包括上肢力量训练和核心力量训练,这都是我们在地面上要加强的。在模拟失重水槽里进行出舱活动训练是最重要也是最累的一个训练,航天员身穿200多公斤的水槽训练服,在水下进行几个小时舱外作业训练,对人上肢力量要求很高,对体能储备要求也很高。汤洪波说,最初训练结束后连筷子都拿不住了。据黄伟芬透露,在完成水下模拟训练的问题上,男女航天员标准是一致的,王亚平等两名女航天员最初也面临巨大挑战,但经过训练后都没有问题了。“我也很心疼他们,但任务的要求就是这样,只有达到任务要求,才能确保任务顺利完成。”

  黄伟芬表示,神舟七号出舱活动的经验提示我们包括打开舱门等出舱活动都对航天员的上肢力量提出很高要求。我们将有着舱外行走经验的翟志刚当时的身体状态特别是力量数据作为参照,经过分析得出,航天员在水下可以顺利完成模拟训练,在轨完成空间出舱活动应该就没问题。我们将中国航天员的上肢力量数据与皮划艇、体操等专业运动员的数据进行比对,得到的结论是航天员的数据不亚于专业运动员。

  “神十二”航天员怎么练

  刘伯明接受采访时表示,针对出舱活动,地面训练强度很大,因为要考虑出舱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地面训练内容无法完全预测在天上执行任务时的状况。但现在手段很多,比如航天员在轨执行任务遇到特殊情况时,地面团队第一时间快速进行辅助解答,随时提供强大技术支持。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要提升的是身体适应能力、能量储备。出舱当天,早上6时多就要开始准备,到舱外作业、返回,时间很长,对体能消耗很大。他表示:“我很期待站在机械臂末端那一刻,面向整个茫茫宇宙,随着机械臂摆动,会有一种飞翔的感觉。”

  汤洪波表示,整个出舱程序非常复杂,专业知识、操作技能都很繁杂,信息量巨大。大家都关注出舱那一刻,其实航天员在出舱前要准备很多天,出舱当天也要准备好几个小时才能打开舱门执行出舱任务。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环球时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