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春天,播撒改革开放的种子

科普时报 2021-05-16 作者:王渝生

  1978年3月18日,早春二月,万物复苏,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邓小平代表党中央作的开幕词中的这些话,让知识界沸腾了,真切地感受到科学的春天来到了。而且,这不仅仅是科技界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也是为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的序幕作好了充分的准备,营造了强烈的气氛,是“播撒改革开放种子的春天”。

  邓小平特别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0年后的1988年,他会见外宾时又说:“过去说,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了,恐怕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讲“第一”,不仅仅是讲排序,他讲的是重要性:因为科技“第一重要”推动了其他的生产力。邓小平还说过:“如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知识分子就不是老九,而是第一。”这是他多年独立观察思考得出来的结论,也符合当代世界发展的实际。

  邓小平对现代社会里科学技术的作用和知识就是力量的认识,是极其深刻的。

  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有成就的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先进集体受到了表彰。这次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国家百废待兴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继1956年党中央在关于知识分子会议上提出“向科学进军”后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

  大会审议通过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8个发展领域和108个重点研究项目,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全国科学大会开了整整14天。在3月31日举行的闭幕式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发表了热情洋溢的闭幕词:“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科学的春天,是播撒希望的春天,也是改革开放的先声,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1978年12月18—22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提出了“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决议。

  1978年1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奖励条例》,恢复了国家发明奖,1979年11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设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奖,这些激励政策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科学技术人才发展的大力支持。

  1979年,屠呦呦等人研制成功治疟新药青蒿素荣获1979年国家发明奖。

  1981年,袁隆平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荣获国家发明特等奖。

  1982年,潜艇水下发射导弹圆满成功。

  1983年,银河亿次巨型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

  1985年3月,党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和“尊重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对科学技术体制进行坚决的有步骤的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运行机制、组织结构和人事制度等,以便造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全面展开 。此后《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等文件相继出台,深化了科研道路的探索方向。

  中国人应当以自己的方式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邓小平的决策下,中国把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确定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1986年3月,邓小平亲自批准实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选择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自动化技术、航天技术、激光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7个领域作为重点,并组织优秀科技队伍,跟踪世界高技术的发展。

  1988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实现了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目标。

  1989年,我国超导研究取得世界领先成果。

  1991年,我国第一个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

  1992年,“银河—2”10亿次巨型计算机系统通过鉴定。

  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同1949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一道,在我国自然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发展方面并驾齐驱。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有了43年前科学的春天,才有了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科教兴国的春天,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春天,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的春天!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xujinghui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时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