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张彭熹:“躬身”戈壁“拓荒”盐湖

青海科技报 2021-04-16 作者:白花 范旭光

  【编者按】

  建党100周年来,青海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离不开许许多多扎根青海、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们身先士卒,不畏艰险;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们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本报从本期推出《高原沧桑·历史铭记——建党百年青海科技精英谱》系列报道,讲述不同时期、不同行业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的故事,让我们铭记他们的丰功伟绩。

  张彭熹(1931--2014),盐湖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盐湖地球化学研究,多次组织开展全国盐湖资源调查,证实了我国盐湖具有多大富全的特色,查清了青海盐湖中蕴藏大量钾资源,为建设青海钾肥生产基地提供了依据。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开拓了盐湖年代学、盐湖古气候古环境、盐卤稳定同位素和低温地球化学等研究内容,解决异常钾盐蒸发岩成因问题,完善了现代盐湖钾盐形成模式,为建立比较完整的盐湖成盐演化、成矿规律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1年,张彭熹出生在天津市一个工人家庭里。虽然家境十分困难,但母亲没有让他辍学,把他送进了高等学府。

  1952年,21岁的张彭熹在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天然气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北京地质研究所。随后被所里安排去柴达木盆地西部茫崖地区从事石油地质研究,他是新中国第一批踏进柴达木盆地的地质工作者之一。

  1965年青海盐湖所成立之时,张彭熹从中科院地质所调入青海盐湖所,从事盐湖地质事业。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张彭熹曾多次带队参加我国盐湖科学考察,足迹遍布青海、西藏、内蒙古、甘肃、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等省区的数百个盐湖,积累大量盐湖基本资料,摸清了我国盐湖的分布、类型、特点及形成规律,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和盐湖化工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1959年,张彭熹带领11名考察队员对柴达木盆地的东台吉乃尔盐湖进行考察。他们克服气候恶劣、淡水资源紧缺等困难,奋战了5个多月,圆满完成了东台吉乃尔湖区野外考察的预定工作。

  1978年,张彭熹不顾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等病症,坚决前往西藏考察。在札仓茶卡盐湖考察时,要把钻机搬往井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盐湖周围都是沼泽,汽车无法进入,他们只好把钻机卸成零件,人工搬运。

  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地区,空手走路都要气喘不止,何况是负重通过泥泞的沼泽地带,但他们对这些全然不顾,硬是靠手抬肩扛把钻机搬到了井位。有一次打钻,钻深打到47米时突然卡钻,岩心管卡在矿层之中,队员们心急如焚。这时张彭熹外出踏勘回来,见钻机向坑口倾斜,担心钻机倒塌。他马上组织打捞钻具。为了打捞钻具,必须在饱含卤水的盐层中扩孔,向下挖掘4米多。沉积形成的芒硝层非常坚硬,钢钎下去只能见一个白印。卤水溅得满脸满身,很快又都变成了盐结晶,白花花的,蜇得皮肤痛痒难忍。

  张彭熹带头每天泡在盐卤中。挖到4米多深时,需要往岩心管上挂提篮把它拖上来,这必须潜入水下作业才行。这时张彭熹把衣服一脱,只穿裤衩、背心,毫不犹豫地潜入卤水中。卤水浮力很大,人根本潜不下去,他就让其他队员按住他的头,硬把他压入水中进行水下作业。几个小时一直浸泡在卤水中,冰冷的卤水冻得他脸色发青,面部肌肉不断地抽搐,牙齿碰得咯咯地响,可是提篮还是挂不上。队员们目睹此状不忍心,含着热泪硬是把他拉出了水坑。

  第二天,张彭熹又和队员们一起来到钻井处,二话没说就脱衣服第一个下水。经过几次潜水作业,最后还是张彭熹把提篮挂上,打捞钻具成功了。

  数十年来,张彭熹就是这样进行了无数次的盐湖野外考察,长期奋战在渺无人烟的高原、荒漠盐湖区,几乎常年见不到绿色植物。和他一起共事的很多人都先后调离了地处高原缺氧地区的青海盐湖研究所,到条件较好的内地和沿海地区工作了,而张彭熹则一直坚持了下来。

  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张彭熹首次编制了《柴达木盆地1∶500000盐湖水化学图》,预测了盐湖钾、镁、硼、锂等资源的分布及远景,指出盆地内钾盐的找矿方向。与地方单位一起考察了察尔汗大型钾镁盐盐湖矿床,东台吉乃尔、一里坪大型锂、硼矿床,为结束我国没有可溶性钾盐矿床的历史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为我国钾肥生产基地的建设做出了贡献,也为我国未来锂、硼等大型生产企业的建立提供了资源依据。

  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他承担国家科委盐湖专业组下达的“达布逊盐湖现代沉积光卤石的形成及其再生”研究课题,制定了该湖东北湾光卤石沉积带处挖掘沟槽利用晶间卤水再生光卤石方案,经过一个水文年的扩大试验获得成功,为其后的钾肥生产厂广泛采用,为这一时期我国钾肥生产的矿物原料解决了部分燃眉之急。

  作为盐湖地球化学的学术带头人,张彭熹开拓了盐湖年代学研究,针对盐湖沉积物的特点,组织建立了14C断代,以及盐类矿物铀系、36C测年,开拓了盐和卤水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新领域;带动了盐湖沉积学、卤水水化学和盐类矿物学的发展。

  此外,根据我国盐湖资源特点、开发条件、加工工艺技术储备现状和市场分析,张彭熹提出了盐湖资源在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开发远景设想,精心组织了多项盐湖资源的应用、开发研究,组织全所有关人员圆满地完成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青海盐湖提钾和综合利用”研究,取得11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张彭熹对我国盐湖科技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我国盐湖科技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是盐湖地学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997年张彭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荣获第七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 。

  多年野外科考,张彭熹足迹遍布中国各个盐湖分布区,也为他积累了大量数据和素材,他先后出版《中国盐湖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古代异常钾盐蒸发岩的成因》等著作。其中,《沉默的宝藏-盐湖资源》已经成为后来者认识和了解中国盐湖资源的入门必备书。

  张彭熹用双脚丈量祖国的山山水水,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真正做到了以所为家、以科研为荣,他敬业奉献、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却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他用言行体现了盐湖人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他用热情谱写着人生华美的乐章。

  献身盐湖,鞠躬尽瘁。2011年,80岁高龄的张彭熹院士,仍然心系青海盐湖所的发展战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一如既往地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书写了老一代盐湖人“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典范。2014年7月12日,张彭熹院士因病与世长辞,享年83岁。

  在张彭熹院士去世后,其亲属又秉承他的遗愿将抚恤金全额捐赠给青海盐湖所,用于支持科研工作和研究所发展。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青海科技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