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细胞冻存克隆技术让地方猪保种不再难

科技日报 2021-04-14 作者:过国忠 虞 璐 曹 翔

  近年来,非洲猪瘟疫情对我国生猪产业造成一定影响,也对以活体保护为主的地方猪遗传资源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再依靠过去传统保种方式风险很大,必须引入生物保种这种新技术,来加强对地方猪品种遗传资源的保护。

  贡玉清 江苏省畜牧总站副站长

  4月10日,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扬州市生猪产业重点实验室与江苏省畜牧总站,联合在江苏省太仓市开展的梅山猪冷冻保存体细胞克隆试验,成功产出首批5头毛色乌黑、皮肤红润、玉鼻、蹄部白色的梅山仔猪,这些仔猪目前健康和生长况状良好。

  这标志着江苏已经全面掌握地方猪遗传资源体细胞冻存技术,实现了种猪遗传材料的长期保存和活体恢复。

  非洲猪瘟疫情威胁地方猪种保护

  记者了解到,畜禽遗传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农业安全、生态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过长期的驯化和选育,我国已经拥有适应性强、耐粗饲、肉质好的地方猪种,为我国发展特色畜牧业打下重要基础。

  “但近年来,非洲猪瘟疫情对我国生猪产业造成一定影响,也对以活体保护为主的地方猪遗传资源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再依靠过去传统保种方式风险很大,必须引入生物保种这种新技术,来加强对地方猪品种遗传资源的保护。”江苏省畜牧总站副站长贡玉清研究员说。

  2019年,江苏省农业农村厅要求各地迅速组织辖区内地方猪遗传资源保种单位,依托扬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采集地方猪种的精液、体细胞等遗传材料,用超低温冷冻技术进行保护,并将这些遗传材料纳入省级家畜基因库以实现长期保存。

  在此背景下,扬州大学扬州市生猪产业重点实验室良种繁育团队,在包文斌教授和吴圣龙研究员的带领下,开始了对地方猪体细胞冷冻保存和体细胞克隆的试验。

  体细胞冻存实现百分百遗传物质保存

  “对地方猪种的体细胞进行冻存和克隆,前期只需要在种猪的耳朵采集组织样品,培养成纤维细胞后在液氮中长期冻存;需要克隆时,复苏冻存细胞,将其细胞核移植到已抽取掉细胞核的供体卵母细胞中,培养成克隆胚胎,最后将克隆胚胎植入代孕母猪体内开始正常的孕育过程。”吴圣龙说。

  包文斌介绍,去年来,科研团队联合太仓市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站,采集了江苏省梅山猪(中型和小型)、二花脸猪、枫泾猪、东串猪和红灯笼猪6个地方猪品种228头猪(涵盖全部血统)的耳组织样本,成功分离、培养、冻存了1217管体细胞,并开展了太仓梅山猪(中型和小型)体细胞克隆试验。

  科研团队于去年11月底向4头代孕母猪植入胚胎,其中2头代孕母猪成功怀胎,经过114天精心护理,终于在今年3月14日顺利产下5头体细胞克隆纯种梅山猪。这是江苏省培育出的首批体细胞克隆猪。

  “冻精基因库只涉及公猪,只能保留50%的遗传物质,而体细胞冻存实现了100%的遗传物质的保存,因此地方猪品种体细胞冻存和克隆技术可以有效实现地方猪遗传材料的长期保存和特殊情况下的活体恢复。”包文斌告诉记者。

  专家介绍,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近年来,四川及浙江等少数省份也已成功开展地方猪种的体细胞冷冻保存及克隆工作。

  目前,开展猪的体细胞克隆的最大困难在于,一方面要严格防控非洲猪瘟疫情,一方面要保证胚胎成活、受体猪健康和活体猪的出生。因此,体细胞冻存结合克隆技术成功的最大现实意义,在于可长久保存地方猪群体遗传资源并在需要时实现活体恢复,既降低了疫情下保种的风险,更能够完善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体系。

  “从育种技术层面上讲,体细胞冻存和克隆技术还可以大量复制特别优良的种猪个体,从而加快猪的遗传改良进展,对在重大疫情形势下保护地方猪种质资源和现实生产都具有重大意义。”包文斌说。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