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国家公园藏着多少精彩

青海科技报 2020-12-09

  

  图为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示意图,公园面积占青海省的六分之一。 程远 制图

  

  图为西藏点地梅;

  

  图为金星虎耳草;

  

  图为匍匐水柏枝; 本组图片由余天一 李磊 牛洋 摄

  

  图为大花红景天

  

  图为珍珠绢蝶

  

  图为通天河

  

  红斑高山蝮 彭建生 摄 

  今年年底,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将正式设立!

  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青海省南部,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7个半北京市,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

  三江源声名远播,离我们很近,但又很遥远。这个中国最大的国家公园,模样似乎不那么真切。所以,三江源国家公园,到底长什么样?

  江河之水天上来

  两亿四千万年前,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短兵相接,断裂与抬升之间,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升为陆地。六千五百万年前,特提斯海消亡,青藏高原全部露出地面。但构造运动没有停止,两个板块继续挤压、碰撞,青藏高原不断崛起。

  又经历了几千万年的沧海桑田,青藏高原发育成形,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上升,柴达木盆地沉降,青海也发育成我们熟悉的模样。而在青海省南部,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就藏着孕育华夏文明的长江和黄河,以及国际重要河流澜沧江的源头所在地。

  2008年,秉承“河源唯远”与“流量唯大”两大标准, 中国三江源头科考队确认:长江正源是当曲, 源出唐古拉山东段霞舍日阿巴山东麓;黄河源的正源是卡日曲支流那扎陇查河,出自巴颜喀拉山北麓的那扎仁山麓;而澜沧江的正源是扎阿曲支流郭涌曲的谷涌曲,源于唐古拉山北麓的采莫赛东部。

  江河发源地的名字拗口难记,但是这也不妨碍我们知道,正是源头处的涓涓细流不断汇集,才聚成下游的大江大河。它们从此一路奔流而下,淌过千里江山,滋润万里疆土。

  江河之水从“世界屋脊”而来,对于身处平原地区的人来说,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从“天上来”了。

  真“中华水塔”

  在三江源,水是最重要的,也是姿态最丰富的。 在三江源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巴颜喀拉山、可可西里山、阿尼玛卿山及唐古拉山脉横亘其间。这些平均海拔在4800米以上的高山上,雪峰绵延逶迤,冰川犬牙交错。

  雪峰和冰川的消融,形成蜿蜒穿行在山脉间的江河溪流。流水顺着山坡向下流淌,灌入山间盆地或低洼处,积聚成形形色色的湖泊,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静谧的高原腹地。

  三江源地区湖泊众多,仅国家公园内面积大于1 平方千米的就有167 个。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于黄河源区的星星海,即金庸笔下的星宿海,此处方圆几百里内分布着形态各异的的湖泊、沼泽,湖光潋滟,如苍穹繁星。

  如此丰富的湖泊、河流、沼泽还有新的“玩法”,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湿地。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河湖和湿地总面积2.98万平方千米,接近两个北京市大小。其中,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的有扎陵湖、鄂陵湖。

  此外,每年夏天,一部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会攀升到青藏高原,遇冷形成源源不断的降水,而三江源宛如天然的蓄水池。在高处,水变成雪,层层叠叠压在雪山之上;到了中间,松软的草甸会像海绵一样,把它们吸纳集合起来,由地下径流将储存的水输送到河道,最终汇合到低处的湖泊、沼泽中去。

  雪山、冰川、河流、湖泊、湿地,在这样一套大气环流和天然的水资源运转体系共同作用下,构成了一个罕见而绮丽的高原水世界,造就了今日的“中华水塔”。

  高原生灵的乐土

  总体而言,三江源国家公园海拔高,温度低,即使是“中华水塔”,这里的环境还是承载不了那么多的生物,但是生于高原的物种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很多人一想起三江源,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就是大片的草原。的确,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区向高寒荒漠区的过渡区,高寒草原、高寒草甸自然是这里的主角。

  据统计,国家公园内暂时已知生长着832种植物,多为耐旱耐寒的多年生草本。到了六七月,蛰伏已久的花花草草争先恐后,竞相绽放。各类绿绒蒿,生境不同,姿态各异,颜色五彩缤纷,成为高原上最亮眼的那一抹。

  特殊的高原环境成了野生动物的乐土。公园内共有野生兽类62种,包括雪豹、藏羚、野牦牛、藏野驴等在内的7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及藏狐、兔狲、猞猁等10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这里,成群的藏野驴在广袤的草原上悠然自得,

  方脸“网红”——藏狐一家各自采取最舒服的姿势休息,“不高兴”——兔狲似乎刚从洞中出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晚餐。

  要说三江源最常见的,当属鼠兔,它们在这里大量繁衍,雪豹则是当之无愧的明星物种。作为高山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级王者,它们主要生活在一些陡峭的石山以及镶嵌其间的高山草甸和草原。目前,全球雪豹60% 的栖息地在中国境内。

  而三江源地区适宜雪豹生活的栖息地大约有6.5 万平方千米,这里的雪豹种群数量约1000 只以上。三个园区都有雪豹的自然栖息地,其中,澜沧江源区是中国雪豹密度最高的区域。

  除了走兽,大片的湿地更是鸟类繁殖、栖息和越冬的乐园,据统计,园区生活着196种鸟类。

  园区海拔高,气温低,含氧量低,对大多数动物,尤其爬行动物不太友好。但是,近些年这里还发现了罕见的高原蝮蛇——红斑高山蝮。可就在这寒冷的高原之上,珍珠绢蝶依然翩翩起舞。

  极地之人

  作为中国最大的国家公园,三江源一切都大:大山、大江、大河、大雪山、大草原、大湿地、大动物乐园。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同样存在着的,还有人。在内蒙古西北干旱区、东部季风区和青藏高原区三大自然区划交接重叠的青海,汉、藏、回、土、蒙古、撒拉等多个民族世居于此。来自中原的汉文化、来自西域和蒙古高原的游牧文化、来自青藏高原的藏文化,以及青海古老的羌人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

  而三江源地区的藏族牧民,面对巍峨雪山和浩瀚的湖泊,他们深感自身的渺小,对自然伟力有着无上的崇敬。他们信奉万物有灵, 相信每一座山、每一个湖,都有神灵居住,而人类的生老病死无不和它息息相关。

  正是出于对神山圣湖的古老信仰,他们不会随意丢弃垃圾,更不能随意破坏草木,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这对三江源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起到了根本的作用。而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和维护中,当地居民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巍巍高山、潺潺流水和高原生灵,三江源的每一个元素都在述说着沧海变迁的悠悠岁月。

  据《中国国家地理》

责任编辑:刘鑫嵘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青海科技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