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虫创意-603189673879667080.jpg

犏牛繁育:农牧民增收致富新路径

青海科技报 2020-11-07 作者:范旭光 马玉娟

  犏牛是牦牛与普通牛种间远缘杂交的一代杂种,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其生长发育、产肉、役力等生产性能既明显优于牦牛亲代,在高海拔地区适应生态环境的能力又高于黄牛亲代,深受高原农牧区养殖户欢迎。近年来,犏牛在青海省牦牛产区显现出较大的应用前景和价值,成为了青海省畜牧业生产的重要补充和农牧民养殖的一个新亮点。

  “养殖一头的收入要比一头牦牛高出2000元~3000元,而且犏牛好养,生长发育快,抗病力强,产奶量高。我从2005年开始养犏牛,目前存栏30多头,年收入13万元。我还在我们村犏牛合作社入了2万元的股,现在每年从合作社分红最低时也有5000元,最高时达到10000元。养犏牛收入多,改变了我一家人的生活。”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河北乡黄河村村民索托通过电话对记者说。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研究员徐惊涛告诉记者,牦牛生长发育较慢、生产性能较低,加上养殖条件和技术等因素,导致我省一些地区的牦牛生产性能下降,出现了退化现象。而犏牛生长发育比较快,体重比牦牛重三分之一,产肉多;产奶量比牦牛高出3~5倍,且役用性能较牦牛有较大的提高,耐粗饲,利用年限长,对高海拔、严寒缺氧的农牧区的适应性较强。并且随着牧区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饲养适应性和乳肉性能较好的犏牛可作为小城镇群众乳肉产品供给的重要渠道。在牧区每户牧民家饲养2~3头犏牛可基本满足日常用奶需要,减少对牦牛的过度挤乳造成的牦牛退化,提高牦牛品质。近年来,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围绕犏牛完成了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利用体外受精生产优良犏牛胚胎技术研究” “犏(牦)牛体外性别控制胚胎生产及牦牛卵母细胞保存技术研究”,通过科技攻关掌握了利用体外受精生产优良犏牛胚胎的技术和方法,同时对利用PCR法、LAMP法及利用性控冻精生产性别控制的犏牛胚胎等多项技术进行了综合研究和探索,为犏牛繁殖新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而在青海省海西州,犏牛又有了升级版——“柴达木福牛”,这是当地畜牧部门以安格斯肉牛为父本,以牦牛与柴达木黄牛杂交形成的犏牛为母本培育出的新品种。福牛出生时平均体重就达20多公斤,24个月平均体重达600公斤,而且福牛肉质好、适应性强,更适宜在农牧区广泛饲养,助农牧民增收。福牛的市场价格也远远高于一般肉牛,在投入和产出上,福牛占据了绝对优势。

  “目前,海西州拥有柴达木福牛1.2万头,每头售价1.5万元~1.8万元,年产值超过2亿元,极大地带动了养殖户增收。”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研究员张君告诉记者。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省犏牛约为12万头,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北部海拔2000米~3500米的半农半牧区、农区的浅脑山以及自然条件相对好、有农耕条件的牧区。形成了以农牧合作社为基础、高科技为支撑、龙头企业为推动的经营模式,延伸了牦牛产业链条,搭建出了高原牛产业发展新构架,常年带动数万农牧民从事标准化养殖,筑起了促进农牧民就业增收的新平台。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青海科技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