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耐药性:科学家构建更有效抗生素

中国科学报 2020-09-28 作者:鲁亦

  近日,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合成新抗生素的方法,这种新抗生素或能避免耐药性。

  研究显示,利用该方法合成的其中一种化合物对细菌感染小鼠模型中的耐药菌株有效。

  相关论文刊登于《自然》。

  临床使用的大部分抗生素都源自天然产物,这些分子产生的进化过程必然伴随着耐药性机制的共同进化,从而缩短任何一类抗生素的临床寿命。

  例如,名为链阳菌素A的抗生素家族被认为对表达维吉尼亚霉素乙酰转移酶(Vat酶)的菌株无效——Vat酶能让这种抗生素失活。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Ian Seiple和同事,报告了一种合成链阳菌素A的方法,可以避免Vat酶导致的耐药性。

  在实验室从头合成抗生素是个漫长的过程,因为这些复杂分子需要进行多次专门设计的连锁反应。

  Seiple和同事采用了一种模块化方法来加速进程。

  他们先用一个天然产生的链阳菌素A的基本支架,再添加可互换的分子构建单元(可与细菌的细胞成分结合,但不易与Vat结合),一共生产出62个链阳菌素A类似物。

  其中一种化合物对链阳菌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具有抗菌活性,而且对细菌感染的小鼠模型有效。

  研究人员指出,他们的方法或能延长链阳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寿命。

  研究表明,合理设计和模块化化学合成的结合可以振兴那些被自然产生的耐药机制限制的抗生素。

  在同期发表的观点文章中,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Martin Burke及合作者认为,这项工作或有助于链阳菌素A的开发,使其能避免Vat介导的耐药性,同时保持强效的抗菌活性。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761-3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中国科学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