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jpg

新冠肺炎疫情将如何发展?从传染病发展的一般规律说起

科学辟谣 2020-02-04

  2月2日,钟南山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目前全国的疫情仍处于上升期,但我们判断疫情应不会产生全国性爆发,而可能只为局部爆发。……此次疫情有望在未来10天至两周左右出现高峰,但我们仍需加强防控,不可放松警惕。”

  钟南山为何作出如此预测?关键时期对加速拐点出现我们应该怎么做?希望看完后你能找到答案。

  疫情控制的本质目的是降低单一感染者传染力

  我们已经知道,新冠病毒(2019-nCoV)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此外近日在患者粪便中发现了病毒RNA片段,提示“粪-口传播”途径也值得关注(详见后文)。

  对于任何一个病毒性传染病,疫情爆发规模由病毒人传人的能力和人类防控能力共同决定。

  学术界常用基本传染数R0值来描述病毒的人传人能力,它的含义为:在没有外力干预下,一个感染者平均能够传染给几个人。当R0<1时,疫病不具爆发性,感染者要么痊愈,要么死亡,经其传播的下线感染者不到一人,传染病将逐渐消失。当R0=1时,传染病则像击鼓传花一样一个传一个,变成地方性流行病。而当R0>1时,感染者以指数形式增加,一直到“全军覆灭”,只剩病愈后的免疫者。

  而现实世界中,决定疫情规模的是有效传染数。即在基本传染数基础上,采取了防疫措施后的传播平均数。疫情控制的本质,就是降低有效传染数。

  1月30日,《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新冠病毒R0值约为2.2,即平均1名患者可传染2.2名健康人。另有多项研究显示,估值均不会高于3。按当前评估,传染能力为中等,低于SARS的3.12。(附:目前新冠病毒致死率在2.3%到2.4%之间,远低于SARS的7%。)

2019-nCoV(估计)与其他病毒平均致死率和传播数比较 | 来源:纽约时报

  如何通过防疫降低有效传染数?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全面隔离感染病例,并持续追踪接触人员,是最有效措施。2003年SARS流行期间,世界各卫生机构也是通过隔离和追踪疑似人员,将有效传染数降至0.4,得以终止疫情扩散。

  鉴于目前对于新冠病毒并无特效抗毒药物,疫苗问世通常最快也需要1年,所以,当前疫情控制仍主要依赖于这个“土方法”,对传染源隔离得越及时到位,有效传染数就越小,疫情就会结束得越早。

  潜伏期让 “高峰期”总是滞后于防控启动期

  由于新冠病毒感染有3-7天的潜伏期(最长不超过14天),且潜伏期也具有传染性,因此想做到传染源的全面、准确隔离是很难的。这是防控工作的最大难点。

  容易想到,我们人群中一共有四个群体,一个是确认被感染的人群(A),一个是被感染却不自知人群(B),一个是察觉到自己有可能被感染的人群(C),一个是未感染人群(D)。A、C自不必说,前者隔离诊治,后者隔离观察,切断了传染的可能性。所以最大风险因素在于B。

  怎样防止B无意识传染他人?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不管B、C、D,全部家里蹲,互不接触(互相隔离)。经过一个完整的观察周期后,感染者自然会出现症状、被收治,剩下的就全是未感染者了。

  于是在疫情曲线上会出现一个高峰,滞后于应急措施启动大约一个潜伏周期。之后,由于感染者全部被隔离,新增感染者迅速减少,有效传染数降到接近0,疫情也就迅速平息。(这就是为什么专家呼吁春节期间少出门,国家还为此延长了春节假期,就是为了保证10~14天的隔离观察期,从而有效降低春运返程中的大传染风险。)

  但以上讨论的只是理想情况,就实际来看,这种全国自我隔离、高峰期之后疫情迅速回落的状态是不可能实现的。一方面因为我国人口众多,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完全蹲家里,社会要运作,生活生产要维持,另一方面出了门也不可能每个人都做到正确防护,因此,有效传染数也就很难降到0,谁都不知道ABCD中的谁会为疫情发展做贡献。

  实际上,所有疫情都是在动态中逐渐平息的。就像2003年的SARS,疫情高峰是2003年2月,因为类似现实原因,高峰期被拉长,回落缓慢,疫情持续了4个多月。

  不自知的感染者,是防控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那么,细究起来,有哪些不确定因素会拉长疫情呢?还是从上面的B(不自知的感染者)说起。

  一方面,B很难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做到自我隔离。他将以一个“健康人”的身份出现在人群中,比如,办公室、电梯间里,公交车上,从而有几率制造新的感染者。这些感染者在B发病之前,都不会意识到自己是C,他们成了B的延伸,又会不断制造新的B。

  另一方面,即便B发病变成A,其接触者通过回溯变成C,所有确诊者和接触者均已明明白白,一些不得不密切接触A的人,仍然可能因防护不到位变成新的B或C,比如医护人员和照顾病患的家属。这都会让防疫工作拉长。

  而本次疫情中还出现了症状不典型的“隐形感染者”,可以说是特殊的B,更增加了排查和隔离的难度,为有效传染数默默做贡献。他们虽然没有症状,但也有传染性,无形之中增加了B群体的传播力。

  怎么办呢?只能想办法“早发现、早隔离”了,同时未感染者做好个人防护。而这都需要对新冠病毒的症状和传播途径有充分理解。

  粪-口传播:新的潜在传播途径,带来新风险

  和SARS、MERS等其他病毒一样,虽然每种传染病都有它的新特点,但防控无外乎控制三个环节:病原体、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新冠肺炎病原体已确认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传播途径主要为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戴口罩主要防止飞沫传播,即吸入感染者的喷嚏、咳嗽或交谈时产生的飞沫;洗手主要防止接触传播,即接触被感染者飞沫污染的物体表面,再通过触摸自己的眼鼻口等粘膜组织而感染病毒。

  而近日在确诊者的粪便中亦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片段,虽然暂时未能确定是否存在活病毒,已暗示粪-口传播同样值得高度警惕。这要求我们在勤洗手的同时,还应注意保持家庭卫生间(地漏、马桶、吸水盆等)U型集水管的水位,简单说就是保证里面有水,以避免下水道气体回流。当小区中确认存在感染者时,这一点尤其重要。此前,非典时期就曾出现过粪便通过下水道造成的爆发式感染事件。

  并且,如前所述,本次疫情中还有些症状不典型甚至无症状的病例。如1月30日辽宁省和日本均报道了无症状却最终核酸检测阳性的病例。2月1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报告的病例中,患者仅表现为腹泻,却在粪便中检出了病毒RNA片段。虽然这类病例目前只是少数,但在人群聚集时,传染风险不容小觑。比如,半夜去药店抢双黄连,就有可能放大这种风险。

  疫情还会大幅扩散吗?形势乐观但不可大意

  我们看到,在全国戒备的情况下,目前每日新增确诊病例还在持增加。主要原因在于检测能力和效率的提升、存量病例的确认。此外由于潜伏期的存在,病例发现的高峰晚于疫情传播的高峰期(应急措施启动前后)出现也是合理的。

  自1月21日武汉市启动封城隔离,全国开启紧急应对措施,到2月2日火神山医院完工开始正式收治病人,中国响应的速度是空前的。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全国性举措:延长假期、交通管制、公共场所体温检测排查、积极宣讲少聚集等,国民公共安全意识的提高也保证了相关举措的顺利实施。

  按照钟南山院士的说法,“这些举措有效阻断了传染源,大大减少了二代、三代传染”,并且他乐观估计,此次疫情有望在未来10天至两周左右出现高峰。1月30日,闻玉梅院士也在采访中称,“可预见在一到两个潜伏期会出现拐点“,而“拐点出现的最重要因素是群体免疫力的提高,同时,早发现、早隔离”。

  所有专家都表示,拐点之后,仍需加强防控,不可放松警惕。陈薇院士更是在1月31日的采访中说:“第一个拐点到来之后,疫病会不会还有第二峰、第三峰呢?对此我们还是要做好最坏的打算,拿出最充分的方案,准备最长期的奋战。”

  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在疫情完全结束之前,都要持续做好个人防护,对自己的状况心里有底,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不要成为那个为“有效传染数”充值的人。只要每个人对疫情的发展预期保持理性和耐性,对自己负责,相信我们会很快战胜疫情。

  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同行程查询工具(复制链接,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询)

  https://mp.weixin.qq.com/s/b5EF82pEKo9qnngTerBpzA

  参考信息:

  钟南山院士专访,新华社,2020年1月28日,2020年2月2日

  陈薇院士专访,中国科学报,2020年1月30日,2020年1月31日

  钟南山专访,央视新闻,2020年2月3日

  文章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公众号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jinghui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学辟谣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