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在武器装备中的应用探讨

知远防务 2017-10-27

  纵深、立体化、信息化、密集综合火力支援以及快速机动,已成为未来战场的突出特点。在新的作战思想和作战模式下,必须进一步提高武器装备性能,以适应未来形势发展的需要。人工智能与基因工程和纳米科学,并称为二十一世纪三大尖端技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武器装备,可适应未来“快速、精确、高效”的作战需求,使武器装备对目标进行智能探测、跟踪,对数据和图像进行智能识别以及对打击对象进行智能杀伤,大大提高装备的突防和杀伤效果。

  世界各主要军事强国大力推进武器装备的智能化战略,人工智能的军事应用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Goztepe,K.对人工智能的概念及其在军事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分析 。张路青等对人工智能技术在信息化战场中后勤保障、指控系统、作战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但当前研究大多从应用维度对人工智能的军事应用展开研究,而从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维度系统展开其军事应用探讨的较少。

  本文从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内涵出发,从模式识别、专家系统、深度学习和运动控制等关键技术层面,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武器装备中的应用,并展望未来基于人工智能的武器装备的发展趋势。

  02

  人工智能概述

  人工智能诞生于1956年,经过60年的发展,融合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仿生学、生物学、心理学、语言学、医学和哲学等多门学科,并在自动推理、机器学习、自然语言理解、模式识别、运动控制、专家系统等多项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人工智能对人的智能进行模拟、延伸和扩展,以实现某些机器智能或脑力劳动的自动化,并使之具备感知、决策和反馈的功能(图1)。总体来看,人工智能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56年-20世纪60年代初):该阶段研究偏向于运用领域知识和启发式思维,发展和编写相关的智能计算机程序,为现代的计算机理论奠定一定的基础。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末):该阶段人类尝试用自然语言通讯,实现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理解,并尝试分析图像。一些专家系统相继出现并应用。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该阶段以知识为中心,重视模拟智能中的知识,并向着大型化、分布式、多协同的方向发展。

  实现人工智能主要有符号主义、连接主义和行为主义三种路线。其中,符号主义路线基于逻辑方法进行功能模拟,即应用计算机研究人的思维过程,模拟人类智能活动,代表领域有专家系统和知识工程;连接主义路线基于统计方法进行仿生模拟,即通过对神经网络和神经网络间连接机制的研究,对人脑模型进行仿生模拟,代表领域有机器学习和人脑仿生;行为主义路线,基于控制论及感知-动作型控制系统,即从进化角度出发,研究拟人的智能控制行为。

  目前,模拟人类思维结构、人类语言、视觉和听觉成为现代人工智能的重要方向。未来战争中,为了提高武器的作战效能,协同作战、体系化作战已成为发展趋势,需要武器装备像人一样相互协作,自动识别、智能决策,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武器装备,势在必行。美X-47B舰载无人攻击机拟于2018年前后装备航母。到2035年,美军计划将首批完全自主、高智能的机器人士兵投入实战。人工智能对军队组织形态、作战方法和战争观念等,都将产生了广泛而全面的冲击。

  03

  系统基本模型

  基于人工智能的武器装备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从而具备感知、决策和反馈能力——感知自身状态及战场环境变化,实时替人类完成中间过程的分析和决策,最终形成反馈,实施必要机动,完成作战使命。

  如图2所示,一种典型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武器装备利用类似人的视觉、听觉等传感器,对目标进行和战场环境进行跟踪探测,所得信息与C4ISR提供的信息通过类似人脑的自载计算机进行处理,进行分析识别、思维判断和自主决策,对目标进行智能打击。

责任编辑:张亨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知远防务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