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战之王”岌岌可危⑤令人咂舌的反坦克步枪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2020-07-03 作者:翁宗波

  时代在进步,世界上每天都会有一些新型事物去取代陈旧事物,而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可能要比其他事物来得更加血腥。1916年9月15日,当英国人率先设计制造的“马克”型坦克在索姆河会战中挡住德军疯狂的机枪火力、冲破铁丝网、碾压过战壕时,那些手持枪械的德军步兵面对这些“钢铁怪兽”所产生的绝望恐怕与当年手持冷兵器的勇士面对枪械时的绝望如出一辙。为了活命、为了胜利,德军必须迅速的找出对付坦克的办法。

  

  图注:索姆河会战中英军的“马克”型坦克

  “终南捷径”就是改造子弹

  枪械面对坦克无能为力,原因就是子弹的威力不足以击穿坦克的装甲。那么如何提高子弹的威力,或者更准确点说就是子弹的侵彻力呢?“终南捷径”是改造子弹:改变弹头的材质,使得它不仅质地更硬,而且质量更重;同时再增加装药,提高弹头的出膛速度。根据功能公式,只要弹头的质量越高,飞行速度越快,那么它的动能就越大。只要弹头质地足够坚硬,就可以保证在与坦克装甲接触时弹头能够保持形态,那么就不会浪费动能,使得动能最大限度的转化为子弹的侵彻力。

  

  基于这个原理,一战时的德军部队先后装备了“反向弹头”和“K子弹”。这两种子弹在增加装药量的基础上,都没有改变口径,使得普通步枪就能够使用。所不同的是,两者在保证弹头不形变上采取的方法不同。

  

  图注:子弹命中目标如果形变,将会有一部分动能消耗在子弹形变上

  “反向弹头”是将弹头反着装入弹壳内,通过增加接触面积来保证弹头不形态。这种设计思路虽然能够提高动能转化为侵彻力的效率,但是弹头丧失了流线型的设计,是会降低侵彻力的。所以“反向弹头”对子弹侵彻力的提高,效果不是很明显。

  “K子弹”可以说是一种特制的穿甲弹,它的弹头采用了铁芯,质地更硬,质量更重。当弹头从装甲表面垂直射入时,“K子弹”有约30%的概率能贯穿当时8mm厚的装甲。如果拉近射击距离到100米,“K子弹”甚至能够击穿当时13mm厚的装甲。这样的威力在现在看来或许不怎么样,但是却能够对当时“马克”型坦克造成威胁,因为“马克”型坦克的装甲只有6mm。

  不过,通过改造子弹来提高枪械侵彻力的方法却有着很多的弊端。首先,当时普通步枪是为普通子弹的发射设计的,一旦使用“反向弹头”“K子弹”这样的特殊子弹,过大装药所带来的高膛压,一方面会加速枪管的磨损,另一方面会使枪栓卡死,甚至是让枪管爆炸。其次,过大的装药还会造成枪支后坐力增大,伤害射手的锁骨与肩膀。更加糟糕的是,后来坦克的装甲稍稍加厚,“反向弹头”“K子弹”就更加无能无力。因为步枪本身设计的制约,使得光改造子弹已经无法对付坦克,于是枪械设计师们开始改造步枪。

  猎象枪改成“大象枪”

  猎象枪,顾名思义,这是一种专门猎捕大象的枪。由于大象体积庞大、皮糙肉厚,普通步枪打在大象身上只会让它吃痛,但是却不能产生致命伤害,于是当时已经有人尝试着设计大口径的步枪来增大枪械的侵彻力。步枪口径的增大意味着子弹的口径增大。在弹头材质相同的情况下,口径大的弹头质量肯定越大;而且大口径子弹的装药量也相应的会增加。

  

  图注:西班牙国王手中的“猎象枪”

  不过原理说起来容易,但是枪械在设计起来却很麻烦。首先是枪管壁必须加厚,保证能够承受高膛压而不会炸膛。其次,大口径子弹为了保证流线型,也为了增大装药量,长度必须增加。紧接着,子弹加长了,枪管也要相应的加长。最后,枪支要安装减小后坐的装置。当然,这些只是反坦克步枪设计所需达到的最基本要求,毕竟在枪支上承受膛压的部件绝不仅仅只是枪管。

  因为上述设计要求,世界上第一款反坦克步枪-毛瑟M1918就变得出奇的大和重。M1918全枪长约为1.7米,几乎与成年人等高;枪口径为13.2毫米,是普通步枪口径的2-3倍,枪支全重18.6千克。因为较大的体积以及较重的质量,德军士兵就给M1918取了个外号叫“大象枪”。当然“大象枪”的威力也和大象一样不容小觑。当M1918使用半凸圆瓶型子弹时,能够在100米距离内洞穿20mm厚的钢板,在300米距离上击穿15mm厚的钢质装甲。

  

  图注:毛瑟M1918反坦克步枪

  “大象枪”除了大,在一些细节上也为后来反坦克步枪的设计提供了好的榜样。比如,半浮动枪管设计让大部分枪管浮置在护木之外,以减少膛压对射手的影响;枪支安装脚架,脚架底部设计抓地钉,帮助射手稳固枪身,减少后坐;枪机与机匣一体设计,并在枪机上设计泄压孔等等。

  毛瑟M1918问世以后,不少国家也开始研发自己的大口径反坦克步枪,直到二战刚开始时,大部分的西方发达国家都有了自己的反坦克步枪。其中最有特点的有苏联的PTRS和PTRD反坦克步枪,当时这两款口径为14.5mm反坦克步枪一共生产了40万支,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反坦克枪。还有就是芬兰的L39反坦克步枪,它的口径达到了20mm,甚至可以称作是“炮”,是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反坦克步枪。

  

  图注:PTRD反坦克步枪

  反坦克步枪成为历史

  可是,二战在成就坦克“陆战之王”美誉的同时,也证明了反坦克步枪在对付坦克上的乏力。以口径最大的芬兰L39为例,它在3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30mm装甲,但是纳粹德国的主力坦克—四号坦克除了A型装甲厚度不到30mm外,其余型号的装甲均达到并超过30mm,H型的装甲甚至已经达到80mm。如此厚重的装甲已经不是反坦克步枪可以击穿。

  

  图注:L39反坦克步枪

  其次,反坦克步枪发射的普通穿甲弹击穿坦克装甲也难以给坦克造成致命伤害。坦克不是大象,打穿个洞,它不会流血也不会痛。除非子弹打穿装甲后命中坦克的重要目标或者是人员,否则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但是这样的精度,在面对高速机动的坦克时是很难达到的。终于在二战中后期已经没有哪个国家在指望研发更大威力的反坦克步枪来对付坦克,反坦克步枪也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

  当然,反坦克步枪成为历史,并不代表大口径步枪成为历史。在二战后,各个国家仍然还在使用和研发大口径步枪,人们称这种步枪为反装甲步枪或者是反战车步枪。朝鲜战争时,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就大量的使用苏联的PTRS-41或PTRD反装甲步枪来对付装甲不厚的美军战车以及工事掩体,效果还不错。

  现如今,战车的装甲也在不断加厚,大口径步枪眼看着又要“丢了饭碗”,但没想到人们又挖掘出它的新用途,那就是远距离狙击。大口径步枪巨大威力,可以让子弹的射程达到4000米以上。一旦掌握弹道规律的专业狙击手操作它,就可以命中千米之外的人体以及飞机、雷达、油库等重要目标。于是,它又有了新的名字,叫反器材狙击步枪。

  

  图注:美国巴雷特M82A2反器材狙击步枪

  【划重点】

  1.一战时,德军使用普通步枪发射“反向弹头”和“K子弹”对付坦克。

  2.弹头的侵彻力却决于弹头的形状、质量、飞行速度以及质地。

  3.世界上第一款反坦克步枪是德国的毛瑟M1918。

  4.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反坦克步枪是苏联的PTRS和PTRD反坦克步枪。

  5.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反坦克步枪是芬兰的L39反坦克步枪。

  6.反坦克步枪从二战之后就成为了历史名词。

  7.大口径步枪现在发展成反器材狙击步枪。

  翁宗波,军事装备科普专家,国防大学工程师,主要从事国内外高科技装备、各兵种主战装备、联合作战战略战术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兵器》杂志等军事类报刊杂志发表文章200余篇,个人荣立三等功1次。

  

  出品: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作者:翁宗波

  策划:金赫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