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jpg

结核病仍是全球头号传染病

科技日报 2017-11-07

  结核病是全球每年致死人数最多的传染病。鲁迅、契诃夫、肖邦、卡夫卡、雪莱……这些才华横溢的作家和艺术家,均因结核病而英年早逝。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发布《2017年全球结核病报告》称,结核病仍是全球头号传染病。虽然近年来全球对抗结核病进展显著,但形势依然严峻。

  报告指出,2000年至今,全球因防治结核病挽救了约5300万人的生命,结核病死亡率下降37%。不过世卫组织认为,“尽管有进展,但最新形势依然严峻”。

  2016年全球新报告结核病630万例,但由于漏报漏诊问题普遍,据估算,去年全球新发结核病病例实际可达1040万例,总计致死170万人。

  半个多世纪来鲜有抗结核病新药问世,且自上世纪90年代起,对多种药物产生耐药性的耐多药结核病病例持续增多。

  按照世卫组织相关战略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到2030年,结核病死亡病例和新发病例数应在2015年基础上分别下降90%和80%。

  不过现阶段,全球投入到艾滋病的研发资金约是投入到结核病的10倍,跨国药企研发治疗结核新药的意愿较弱。就目前防控形势看,2030年的目标恐难实现。

  英国伦敦大学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助理教授米沙勒·汗指出,如不加速防控结核病,全球若想实现消除结核病可能还需120年。

  为更好防控结核病,世卫组织结核病问题全球部长级会议将于11月16日至17日在俄罗斯莫斯科召开,2018年联合国大会还将首次就结核病问题举办高级别会议,从政治层面号召多部门参与推动终结结核病。

  10月上旬,由国际防痨与肺部疾病联合会主办、在墨西哥瓜达拉哈拉举行的第48届肺部健康大会上,如何通过新检测工具、药物以及治疗方案加速消灭结核病,已成为国际各方关注焦点。

  结核病检测并不容易,传统依靠显微镜观察病菌的痰涂片检查仅能发现约半数结核病例,且不能发现其是否耐药。世卫组织推荐的GeneXpert检测系统可实现2小时快速检测结核杆菌,同时能对细菌耐药性做出判断。

  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周期通常为20至24个月,其严重副作用、漫长昂贵的治疗令患者和卫生系统难以负担。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针对耐多药结核病短程治疗方案的初步临床试验显示,78.1%的患者在接受为期9个月的治疗方案后获得了有效治疗,接受20至24个月治疗方案的患者中,80.6%的人获得有效治疗。这意味着,短程治疗方案与20个月方案有效性已十分接近。试验发现,在埃塞俄比亚和南非采取9个月的治疗方案可将当地卫生系统对结核病人的支出减少三分之一以上。

  此外,普通结核病患者每天服用大量药物,可能产生耳聋、恶心、肝功能损害等严重副作用,而如果患者难以坚持服药,细菌出现耐药性的几率则会加大。因此,世卫组织推荐由医护或社区人员采取面对面的直接督导法,敦促患者定时定量服药。也可以采用视频督导治疗(VOT)和无线督导治疗(WOT)等最新方法监督患者,减少资源投入。

  按照世卫组织估算,2016年中国新发结核病89.5万例,报告病例78.3万例,这意味中国结核病的健康覆盖和社会保护比例达到了87%。

  2016年,中国结核病发病率为十万分之六十四,较2015年有所下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三五”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提出,到2020年,肺结核发病和死亡人数进一步减少,全国肺结核发病率下降到十万分之五十八以下。

  中国知名结核病控制专家王撷秀介绍,结核病要靠尽早发现与治疗来预防,耐多药结核病发现率低、病原学确诊率低、筛查率低是目前中国结核病防治的重要挑战。对此,中国医卫系统应积极采用新诊断工具,提高病原学确诊率,采取合理方案及时治疗;全体接诊医务人员也应提高警觉,做好高危人群筛查;此外,医院、社区、政府应以病人为中心,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国际专家指出,中国在抗结核病新药以及新诊断工具的批准与研发方面的成果值得肯定。2016年,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了国外抗结核病新药富马酸贝达喹啉片;同年,食药监总局批准的3种国产抗结核病新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一些中国企业也纷纷推出相关产品与技术,助力结核病的快速检测与筛查。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