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谷物和全谷物食品"有话想对你说!

中国好营养 2019-12-09

  全谷物是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成人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g,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g。  

  什么是全谷物?

  全谷物,杂粮,粗粮是一回事吗?

  全谷物的概念,最早是1999年由美国国际谷物化学家协会(AACCI)提出的,2006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采纳。

  

  2014年欧洲健康谷物论坛也定义了“全谷物”,其与AACCI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允许谷物的胚芽或麸皮在初加工/清洗过程存在一定范围的损失。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给出的“全谷物”定义:

  未经精细化加工或虽然经过碾磨、粉碎、压片等处理仍保留了完整谷粒所具备的麸皮、胚芽和胚乳及其天然营养成分的谷物。

  总结来看,全谷物强调谷物加工前后,组分和营养与完整颖果基本保持一致。因此:

  谷类,包括稻类(籼稻、粳稻、糥稻)、麦类(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玉米、高粱、粟、黍、黄米、荞麦等,只要加工后仍保留谷物种子的所有重要部分与天然营养成分,都可称作全谷物。

  杂粮通常是指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作物以外的粮食作物。包括禾谷类,如大麦、燕麦、小米、荞麦、高粱、 黍子(大黄米、糜子)、藜麦等;杂豆类,如蚕豆、豌豆、小豆、绿豆、芸豆、小扁豆、豇豆、 鹰嘴豆等。

  粗粮是相对我们平时吃的精米白面等细粮而言的,主要包括谷类中的玉米、紫米、高粱、燕麦、荞麦、麦麸以及各种豆类,如黄豆、青豆、赤豆、绿豆等。

  

  

  全谷物与精制谷物有何不同呢?

  经过精细化等加工后的谷物就是我们常说的精制谷物,如白米、白面等。

  精加工不仅剥去了谷物的麸皮和胚芽,还带走了谷物中天然存在的对人体有益的大量B族维生素、维生素E、矿物质、膳食纤维、植物化学物等营养成分。

  谷类的矿物质大都集中在谷皮和糊粉层,而精制谷物加碾磨加工过程中,谷皮、糊粉层和胚芽常被分离出去。

  

  表1给出了加工前后两者在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含量上的变化。

  

  

  

  什么是全谷物食品?

  怎么判断购买的食品是否属于全谷物食品?

  市面上经常可以见到诸如"全麦粉"、"全麦面包"、"全麦饼干"等字眼的食品,那么这些产品究竟是不是全谷物食品呢?

  顾名思义,全谷物食品就是全谷物或者全谷物生产的食品。国际上许多机构和组织都提出了关于全谷物食品判定标准的建议,主要方式大体有三类:

  全谷物含量的百分比

  每份食品中全谷物的含量

  及全谷物在配料表排序中的位置

  

  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全谷物食品的判定,不同机构和国家存在差异。为了帮助消费者确认哪些食品中含有相当数量的全谷物原料、推动全谷物食品的发展,非营利性的消费者权益组织——全谷物委员会(WGC,2003年成立)依据全谷物含量高低推出了三种“全谷物标识”:

  100%全谷物标识

  50%全谷物标识

  全谷物标识

  对企业实施有偿许可使用。

  标识使用许可规定

  如果一种食品中所有的谷物成分都是全谷物,且每份中全谷物含量至少有16克,则可以贴上"100%标识"(a);

  如果一种食品中至少有一半的谷物成分是全谷物,且每份中全谷物含量至少有8克,则可以贴上"50%标识"(b);

  如果一种食品的谷物成分以精制谷物为主,但每份产品中所含的全谷物不少于8克,则可以贴上"全谷物标识"(c)。

  

  丹麦国内也实施了全谷物标识。

  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允许全谷物含量符合一定要求的食品,外包装上可以标示全谷物声称。 

  

  

  我国应该如何判断选购的食品是不是全谷物食品,或者究竟含有多少全谷物呢?

  正如上文所述,一种方式是通过查看配料表中是否含有全谷物,以及其在配料表中的位置进行判断。

  此外,我国一些企业申请了全谷物委员会“全谷物标识”有偿使用。这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识别全谷物食品。

  目前我国尚无全谷物及全谷物食品判断和标识相关的标准或者规范,中国营养学会立项的团体标准《全谷物及全谷物食品》(征求意见稿)将全谷物食品定义为:

  配方中含有全谷物原料,

  且其含量占成品的比例符合规定的食品。

  全谷物原料是指虽经碾磨、粉碎、挤压等加工,但种皮、胚乳、胚芽相对比例与完整颖果基本一致的谷物。

  为促进我国全谷物食品发展和推广、帮助消费者理解全谷物食品、并助于其选购决策,我国亟待出台全谷物食品定义及相关标示方式规范。

  作者 | 赵佳

  审稿 | 王瑛瑶、王竹

  编辑丨Ying

  校对丨Lei yuk_yan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中国好营养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