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虫创意-254125329421172824.jpg

呼吸复苏法——吹起生命的春风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 2019-07-11

  呼吸生理的基础知识

  像心脏对生命的重要性一样,同时,呼吸与生命也是息息相关。伴随着婴儿降生后的第一次哭声,就开始了这个生命的第一次呼吸,一直不停,直至生命终端。

  人体对氧气的需求很高,尤其是娇嫩的脑组织、勤劳的心肌,如果呼吸停止,氧气的供应即告中断。体内是没有氧气“仓库”的,没有能力贮存氧气。所以,如果呼吸停止、血液循环中断,脑的剩氧只够脑细胞用10秒钟,心脏的剩氧仅够心脏跳动几次。呼吸停止,生命岌岌可危。常温下,氧供应中断超过4分钟,脑细胞受到损伤;超过10分钟,受损严重几乎不可恢复。

  现在,我们来看呼吸系统。鼻腔(包括口腔)是呼吸系统的大门,然后是咽喉。咽喉是气管和食管的叉路口,气体和食物在此分道扬镳,各奔前程。再往下是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气管连同它无数细微的分支,像这棵树的两个大树枝,经过几级分支到末端为肺泡。

  肺泡,是无数个像葡萄珠一样的空泡,组成了肺脏。肺泡与细微的支气管相通,是直接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泡与肺泡之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与毛细血管紧密相接,壁上有微小的孔隙使气体交换来去自由。进入肺脏的氧气,由肺泡入毛细血管;组织细胞呼出的二氧化碳,从毛细血管到达肺泡。

  呼吸活动,概括而言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即“吐故纳新”。肺脏经过“吐故纳新”后,血液携带着新鲜氧气流遍全身,供应细胞的需求,进行极其重要的生命活动。

  呼吸道梗阻险象丛生及急救

  险象丛生

  当我们具备了呼吸系统的最基础的解剖知识后,就会不难发现,从咽喉处开始,一直往下到气管、支气管的任何部位,这条呼吸通路上若发生严重的不通畅梗阻,都可以造成呼吸困难。如果通道完全被堵塞而不能及时通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气管异物”,就会迅速引起呼吸停止,生命危在片刻。

  由于这种情况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多食排骨、鸡块等食物,发生呼吸道(气道)梗阻明显增多,以致2000年的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作了重点介绍,称为“FBAO”。指出,FBAO应被认为是“任何患者情况突然恶化的,特别是没有明显原因而突然呼吸停止、发绀、意识不清的年轻病人”。

  生活中发生呼吸梗阻并不是很少的,险象丛生可谓屡见不鲜。呼吸梗阻婴幼儿发生是常见的,尤其是刚学会走路至2~4岁最多见,此年龄段的小儿气道与食道交叉处的会厌软骨发育不成熟,功能不健全。当孩子口中含物说话、哭笑、打闹和剧烈活动时,很容易将口含物吸入气管引起气管阻塞,导致窒息。小儿吃花生米、黄豆发生气管异物,由于这两种食品遇水膨胀,不易取出。有时也见大厂硬币、钮扣等气管异物。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家长对孩子的关爱照顾,孩子的零食十分普遍,近年来,果冻小零食备受青睐;果冻很容易发生气管异物,而且这比黄豆、花生米更难以取出,它似软木塞将气管堵住,十分危险。

  近些年来根据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资料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发生气管异物明显地多于儿童。常因进食时说话,尤其在吃一些大块硬质食物如鸡块、排骨,速度太快,咀嚼不全,吞咽过猛,以致食物被卡在咽喉部赞成呼吸道阻塞窒息。

  呼吸道梗阻时病人的表现

  因异物(如排骨、鸡块等大块食物,果冻、黄豆、花生米等)误入“岐(气)道”至气管堵塞,病人突然出现刺激性剧烈咳嗽,反射性呕吐,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由于异物吸入气管时感到极度的不适,无法用语言表达,常常不由自主地一手呈“V”字状地紧贴于颈部,苦不堪言,这个“V”字成为气管堵塞时的一个特殊典型的体征。

  此时,病人在张口时,可以听到异物的冲击声。随着呼吸困难加重,尤其是较大的异物堵住咽喉部、气管大通道处,病人面色青紫,气喘,窒息,很快陷入呼吸停止。

  海姆立克急救法——急救的自救互救

  海姆立克急救法又称“腹部冲击急救法”,是当今全球对解除“完全的呼吸道梗阻”最为提倡、应用最广的急救方法。

  海姆立克急救法(Heimlichmaneuver)。该法是美国医生亨利·海姆立克教授(Henry J Heimlich)所发明。

  海姆立克是一位胸外科的著名医生,他在急诊工作中发现,气管异物的急症病人越来越多。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中老年人,尤其70岁左右的老年人发生率最高。据此,他根据自己胸外科医生的丰富临床经验,及大量的研究,发明了腹部冲击的急救方法,就是现在以他名字命名的海姆立克急救法。

  该法的原理是,在人的两肺下端,残留着一部分气体,如果冲击腹部——膈肌下软组织,使残留气体形成一股强烈气流,该股气流长驱直入气管,就可将堵塞住气管、咽喉部的异物驱除,从而达到排出气管异物,解除呼吸道梗阻的作用。

  海姆立克医生将此理论及方法发表在美国医学杂志,并且身体力行地大量进行普及。然而当时并未得到医学界的重视和社会的注意。

  1974年,有一位老妇人在晚餐时,被鸡块卡住了喉部,呼吸困难,不能做声,故无法拨打呼救电话。情急之下,她艰难地走出屋子,敲了邻居的房门。正巧,70岁的邻居在报纸上刚刚读过海姆立克急救法,他立即对老妇人采用腹部冲击法救治,真是“手到病除”,异物由气管排出,呼吸困难、生命岌岌可危的老妇人化险为夷。

  不久,又有一位6岁儿童,应用此法成功地救了一位5岁的儿童。于是海姆立克急救法在美国名声大振,由此得到广泛的宣传和普及。

  20世纪70年代,海姆立克急救法由于方法简单、效果确实,从而挽救了大量的气管异物病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增长,发生气管异物屡见不鲜。美国人把亨利·海姆立克医生称为世界上救人最多的医生之一。海氏急救法风靡美国,无论是老人还是儿童,发生气管异物后采用此法效果明显,“立竿见影”。美国影视片、书报杂志、媒体争相介绍,该法由此介绍至全球。海姆立克教授于1998年在致本书著者信中,真诚地希望中国有更多的人掌握此法,并且十分关心中国的急救事业健康发展。

  海姆立克医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以一位外科医生的名义到中国华北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医疗工作,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贡献,他对中国人民十分友好。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应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的邀请到过中国。

  自他发明了气管异物急救法后,对中国的急救事业也很关心。他鼓励、支持著者献身急救事业。1998年,他为支持著者的急救事业,为海氏急救法在中国真正的普及,亲自与助手美籍华人医生华宏顺教授绘制了大量的图片等资料。由于海姆立克教授年事已高,不能来京,故专门委托华教授将绘制的图片及相关资料送给著者,并代他在著者主持的中国急救会议上发表演讲。海姆立克教授意义深长地说,“这是海姆立克急救法在中国的第一次、真正的、科学的普及。”

  本书中的一些插图,著者特地从海姆立克教授赠送的图片中,挑选出几帖介绍给读者,既便大家学习。也谨此向这位对中国人民十分友好的美国医生致敬!

  ①海姆立克救命手势

  伤员把手放在颈前的手势表示:

  我被食物呛了,透不过气啦!

  请施行海姆立克手法!

  海姆立克手法也适用于抢救溺水伤员。

  ②海姆立克手法(站位)

  救护者站在伤员身后,用双手围住伤员的腰部。

  以一手握拳,拇指的一侧抵住伤员的上腹部、剑突下、肚脐稍上处。

  另一手压住握拳的手,向伤员腹部做快速向内上方的挤压。

  必要时可重复做若干次。如伤员坐着,救护者站在伤员坐椅后方,用相同方法做此手法。

  ③海姆立克手法(卧位)

  伤员仰卧在地上。

  救护者面向伤员,两腿分开跪在伤员髋部两旁。

  双手叠放,下面手掌的掌根放在伤员的上腹部剑突下、肚脐稍上处。

  向伤员上腹部做快速向上方的挤压。

  必要时可重复做若干次。

  口对口吹气 (Mouth to Mouth Rescue Breathing)

  口对口吹气,就是口对口人工呼吸。当病人呼吸停止,而心跳也随之停止或还有微弱的跳动,用人工的方法帮助病人进行呼吸活动,达到气体交换的目的。口对口吹气常用在心脏猝死、气管异物堵塞、溺水、触电、煤气中毒、缢死等呼吸停止的现场。

  (1)开放气道

  口对口吹气前,首先要开放气道,这是十分重要的第一步,是维持呼吸道通畅,气体自由出入的保障。前面讲的海姆立克急救法也具“开放气道”作用。

  开放气道的方法是:使病人头部后仰,如仰头举颏、抬头压额,这样使咽喉部、气道在一条水平线上,易吹进气去。同时迅速清除病人口鼻内的污泥、土块、痰、涕、呕吐物,使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嘴对嘴吸出阻塞的痰和异物。解开病人的领带、衣扣。

  (2)吹气方法

  吹气方法是在保持气道开放的前提下,救护人深吸一口气,用压额之手的拇指、食指捏住病人鼻孔,双唇将病人嘴包严,再进行口对口吹气,每吹气一次后,放开捏鼻孔之手,使其将气呼出,另外,救护人侧转头,吸入新鲜空气,并观察胸部起伏,再行第二次吹气,即口对鼻吹气,吹气时将嘴闭严。

  婴幼儿采用口对口鼻吹气。

  (3)吹气力量及频率

  救护者吹气力量的大小依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以吹气后病人胸廓略有起伏为宜,约800~1200毫升。如吹气后,不见胸廓隆起,则可能是吹气力量太小,或呼吸道有阻塞,应采取相应措施纠正。

  吹气时也可在唇间覆盖一块干净纱布进行吹气。有条件者,应用简易呼吸口罩,或口对口吹气呼吸面膜,或“S”通气管等,避免与病人的嘴直接接触。

  一般每分钟10~12次。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