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到未来 ——评“未来新科技少儿新知”系列

科普中国-科普文创 2019-10-12 作者:科普科幻青年之星

  文/吕占民

  未来什么样?似乎不能完全确定,但未来总是让人领受新奇。11岁的侄子在影院观看《流浪地球》,惊呼过瘾,但《流浪地球》影片中的画面更多的是想象,不能成为生活中常见的现实场景。寻找一部适合青少年阅读、基于历史和现实、面向未来的优秀科普作品并不容易。作品既要有较强的科学性,又要有无限的想象力,还需要大量生动有趣的细节吸引渴求知识的童真目光,对作品的出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Image title

  小多(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编著的“未来新科技少儿新知”系列,做到了这一点。“未来新科技少儿新知”系列由接力出版社自2015年12月推出以来,已经出版《用基因培育的汽车》《能读懂心情的房子》《可以活1000岁的人》3本。该丛书的编写团队阵容非常强大,包括来自美国、加拿大的多位知名资深教授,他们涉及医学、生物学、工程、无线电、水处理、天体物理学、植物学等众多专业领域,为图书的科学性做了强有力的保障;编写团队中还有多位少儿科普作家,他们多数具有20年以上的撰稿经验,能确保书中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图书版面设计简洁明快,文中丰富、精美的配图多是优秀的未来产品设计图,也有尚未普及的领先产品照片,先进感十足,使用组图多角度展示产品的外观和细节也是该丛书的一大特点,增加了读者的现场感,让读者身临其境遇见未来。在此基础上,编写团队采访了世界未来协会前主席、未来学家Tim Mack,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医学和老年专家Aubrey De Grey、宝马公司前设计总监Chris Bangle,城市规划师和建筑设计师Jeff Speck等顶级专家,进一步提高了内容的权威性、专业性。

  这套丛书最大的特点是基于历史和现实面向未来合理推想,想象充分兼顾了推论基础。内容从科学技术的历史出发,展示当前科技最新成果,描绘出未来时空的奇妙景象和惊人变化,是一套从历史到未来的丛书。这样一部作品,能帮助小读者丰富想象力,形成运用科学眼光观察世界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小读者收获见识,期许未来。

  带来梦幻的汽车

  疾驰的汽车在电影中带来速度与激情,在《用基因培育的汽车》中更是具有无限可能。这本书既能让读者了解有趣的汽车故事,还能让读者仿佛置身4D场景,在全新的交通工具中畅游世界,沉浸到神奇景观。全书从1926年通用汽车雇佣哈雷·俄尔设计世界第一台概念车——别克Y-Job讲起,接连介绍了奔驰、宝马、马自达、丰田等众多汽车生产商的概念车型,精美的配图为车迷带来不可多得的视觉盛宴,可变形、可变色、可储存太阳能、可生长、具有智能显示功能的挡风玻璃等奇思妙想被融入其中,即便是不懂车的外行也能看得不亦乐乎。

  时下的热门话题“无人自动驾驶”自然是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本书介绍了正在谷歌领导开发无人驾驶汽车的塞巴斯蒂安·斯隆博士的成长故事,因为好友在车祸中遭遇不幸丧生,他便在年轻时立志用先进的科技消弭车祸,目前他领导开发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在高速公路、盘旋山路、拥挤市区行驶超过110万公里。当然,读者不会满足于无人驾驶这点期待,让汽车飞起来才是读者的更高级追求。这好像关乎每个人的想法,书中介绍了这样的产品尝试,而且正有两款产品在市场争雄,它们是美国的Transition和荷兰的PAL-V两款折叠式飞行汽车,如果你需要驾驶这些产品,那就需要特殊的飞行执照。

  全书以汽车为主体,将未来的新能源、极速轨道也做了介绍,或许在将来用6小时环游地球会成为现实。本书也介绍了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设计,拉近了读者与先进设计理念的距离,为读者带来熟悉感,比如宝马5系类似猛禽眼睛的前车灯、第四代宝马7系后备箱突出的上沿、宝马Z4的“火焰表面”风格,这些设计出自知名设计师邦戈之手,推出之初备受争议,甚至“后备箱突出的上沿”设计被戏称为“邦戈臀部”,但是全新的风格最终取得了畅销辉煌,也成为汽车厂商争相模仿的对象,让读者了解到身边设计的“绯闻”传奇与妙趣横生。

  充满新奇的城市

  城市居所是未来智能元素较为集中的空间,人们对居住空间的遐想从未停止过,在《能读懂心情的房子》中,介绍了大量关于城市居所的前沿探索,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的城市建筑。在提升城市智能水平方面,已有国家尝鲜建造面向未来的设计,书中介绍了韩国首尔以南的垂直绿色公园——光桥能量中心、阿联酋可持续发展性的零碳排放环保城市——马斯达城,充满新奇,对于未来城市的构想图科幻感十足。尽管有的试探尚未完全实现预期,但探索总是带来经验。书中将我们生活中的建筑设计进行了解读,以拒绝“四平八稳”设计的迪拜前卫博物馆、流线感十足的芝加哥千禧年公园伯纳德亭、充满新奇和异想天开设计的伦敦水上运动中心、具有强烈后现代感的广州大剧院、带着空灵和诱惑的北京望京SOHO、富有生命力曲线的哈尔滨文化中心等为例进行了介绍,把建筑设计师的风格进行了分析,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身边地标建筑的艺术与科技内涵。

  从公共空间进入居所,才真正打开属于你的梦想空间。书中介绍了居所里的无限可能性,全屏幕显示的冰箱、墙壁等会成为实时交互的界面,随时听候你的指令,或许,你都不用讲话,居所会读懂你的心情,看透你的状态,为你开启适合亮度和色彩的灯光、打开你喜欢的电视节目、调整空调温度。你也不必再为手机购物成为低头族,你只需要躺在床上观看天花板展示的最新商品,随时通过手势把商品拉入购物车。当你感到肚子饿了,打开电冰箱,里面的食物或许不同于今天,肉类可能是在实验室的培养液里生长的,昆虫或许会替代肉类成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你是否能接受未来吃一只昆虫呢?

  获得长寿的秘诀

  “活得更久”是人们永恒追求的话题,但是如何才能真的活得更久,《可以活1000岁的人》带领读者解密人类进化和活得更久的诀窍,领略未来干预衰老的方法。本书从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论出发,讲述人类进化过程中,随着脑容量逐渐变大,用火烹制食物满足对葡萄糖的需求,对人类进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论在后人类时代会遇到挑战,因为按照达尔文提出的标准,只要证明“有某种不需要经过长期的、持续的微小修改而形成的复杂器官存在”就可以了。书中介绍了重设DNA、半机械人、让机器进入细胞等挑战达尔文自然进化论的技术,正在改变人类和世界。对于DNA的相关知识,本书做了细致的介绍,即使对于一个学习过高中生物基因工程理论的学生来说,读完此书依然可以够获得更加具体详细的见识,比如一个人身上的DNA总长度就达2000万公里,是地球到月球距离的好几个来回。以上这些介绍是了解人类自身的基础,基于此的探索才是真正揭开“活得更久”这一终极目的的步骤。

  本书从唐代诗圣杜甫的名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入手,将“古代中国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和“2001年达到71.8岁”进行了鲜明对比,介绍了可能与抗衰老有关的自由基学说、端粒酶、寿命基因等尚有争议的内容。随着3D打印等技术的出现,为人造器官提供了可能,本书对仿生人的技术进行了介绍,引用了美国未来学家雷蒙德·库兹韦尔著作《奇点迫近》中的一些观点,“2040年人体3.0诞生,人体器官将由性能优秀的人工器官接管”,2045年奇点到来之后,“人工智能将越来越多的地球上的物质转换成具有计算能力的物质,直到地球变成一个巨型电脑”。本书还对热门话题“人类优选与复制”进行了探讨,增加了内容的丰富度和前瞻性。

  “未来新科技少儿新知”系列介绍的前沿科技多是已经或正在探索的新奇事物和认识,内容准确、丰富、系统,是一套很好的少儿科普读物。但是,也存在一些缺点。书中语言有明显翻译的味道,长句子很多,对青少年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要求;书中多数图片的说明不够详细,如果能够进一步增加描述会让读者加深印象;有的书名与内容联系不够紧密,比如《用基因培育的汽车》,书中与之相关的描述仅仅几句话,也并非直接描述,如果能够以其中最吸引人的一个章节作为书名会更好。

  诚如科学史理论家刘兵教授在序言中所说的,要预想未来,毕竟还需要有相当的想象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青少年的想象力开发并不理想。这套丛书基于历史和现实,对引领青少年读者思考一个无限可能的未来世界将大有裨益。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普文创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