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患者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会感到迷茫,毕竟机器与人永久共处一身,心中难免有许多疑问:我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运动吗?术后要注意什么?还需要吃药吗?如何知道起搏器工作是否正常等等?今天小编就以下方面为你排忧解难。
首先大家最先关注的是术后伤口、术侧手臂活动问题:常规起搏器术后只遗留一条长4-6cm的疤痕及皮肤轻微隆起,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局部皮肤或腋窝紫斑、术侧手臂水肿情况,如果表面没有红肿热痛或加重等不适,可以继续观察,一般随着时间推移会慢慢被吸收。多数患者在植入后2周左右术侧上肢可恢复,但应避免做过度用力或幅度过大的动作;手术3个月后,基本可以恢复正常生活,术侧上肢活动不受限,但仍需避免大幅度的抬起或提重物,防止植入心脏内的导线受到损坏或脱位。如果你植入的是无导线起搏器,则不存在上述问题。
然后大家最常见的问题是术后运动和其他注意事项:一般术后3个月后可以进行跑步等体育运动,但还是要遵循术侧上肢摆动不宜过大和负重过重的原则,若为无导线起搏器,肢体活动不受影响;术后3个月可侧睡,只要在翻身过程中不要太过猛烈和用力,不会对电极造成太大影响;一般来说起搏器术后不需要额外加用药物,除非合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基础心脏病;避免进入强磁场的地方,比如高压电线下、变电站附近等,即使安装兼容MRI的起搏器也应尽量避免强磁场所;对于日常使用的电器,比如电钻、电磁炉、微波炉、手机、吹风机等,都是可以使用的,一般需保持20cm左右的安全距离。对于日常生活如开电动车、洗牙、拔牙、打预防针等,只要设备没有产生强磁场和强电流,就不会影响起搏器工作。医疗检查除MRI外,其他如超声、CT、X光等均不受影响,如果你安装的是兼容MRI的起搏器,则术后6周方可检查,同时检查前需医师或专业技术人员程控为MRI模式,检查完后再程控调回正常模式。
最后是大家最要重视的问题是术后需定期随访:就像汽车需要定期保养和年检一样,起搏器也是一台机器,需要定期随访。1.目的:及时发现和处理手术并发症及起搏器故障,根据个人情况优化起搏器参数,使患者得到最优治疗获益。2.随访频率: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普通起搏器此后每年随访1次,心律转复除颤起搏器(ICD)及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此后每3个月或半年随访1次;有起搏器电池耗竭征象时每1-3个月1次及择期更换。3.随访内容:由医师或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程控仪检测起搏器电池电压,预估寿命,测定导线感知和起搏功能,了解起搏比例、导线阻抗、心律失常和心衰事件,程控最适参数使起搏器在最省电的情况下发挥最佳疗效。4.随访形式:因目前远程随访仍未在我国普及,故诊室随访仍是当前最佳随访方式,而且诊室随访是面对面的,对处理患者临床症状及指导患者术后康复较远程随访略胜一筹,而且只有来到诊室进行随访才能调整起搏器的参数。
总结,心脏起搏器术后不用慌,注意避免术侧上肢摆动过大和负重过重,避免进入强磁场场所和使用强电流产品,定期遵医嘱行起搏器随访,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本文作者: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 心电生理科 黎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