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2024年度科普绩效自评报告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普号官方账号
收藏

一、 工作情况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简称“金属所”)是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国内一流并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机构,是我国高性能材料研究与发展的重要基地,涵盖材料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化研究。

金属所自2020年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以来,按照科普工作“高端、引领、有特色、成体系”的定位,不断挖掘研究所内在科普资源和潜力,加强高端科研资源的科普化,不断丰富研究所科普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以网络和新媒体为重要载体,扩大科普宣传力度,努力建设全方位的科学传播体系,为在社会公众中特别是在沈阳市大中小学中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 活动开展情况

金属所以内容建设作为科普资源建设的重点。2024年度金属所对现有的科普资源进行了整体优化更新,以材料科学研究链条为依据,盘点和更新系列科普产品,共计80余张展板、30余个实物展台和互动小实验。并且新增了航空发动机大型科普展品,深受公众欢迎。并且积极创新科普形式,产出科普视频两个。

金属所作为国立科研机构,积极将科普融入日常工作中,全年共举办大型科普活动十余次,参观人数万余人。

1. 公众科学日活动

5月17-18日,金属所以“科普育才 科技强材”为主题,举办了“公众科学日”大型科普活动。通过妙趣横生的科学内容展示与亲临现场的互动体验,活动共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共3000余名观众前来参观体验。

本届公众科学日精心准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科学体验活动,包括院士面对面、《师昌绪归国记》主题“剧本杀”、“‘金’上添花游园会”、金榜题名•科普有奖问答、实验室环游等活动。

开幕式上,金属所和东北育才学校联合成立了“育材实验室”。“育材”为培育材料之意,东北育才之音,双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金属所作为东北育才学校学生学习材料、研究材料的培养基地,培养优秀高中生对材料科学的兴趣以及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未来投身国家材料科技事业发展。

“院士面对面”环节特别邀请李殿中院士作《为“地下蛟龙”铸造钢铁脊梁》的科普报告。李殿中院士从自己求学、高考的经历谈起,结合几十年的科研奋斗经历,讲述了一名中国科学家面对三峡不锈钢转轮、大型船用曲轴、高端轴承等被国外“卡脖子”困境时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讲述了在钢中氧致偏析新机制研究中金属所几代科学家的传承,讲述了在双低氧稀土轴承钢研发中经过坚持不懈努力后“灵感”迸发的喜悦,以及带领团队开展高端轴承建制化攻关的经历和感悟。李院士表示从事科学研究应该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创新材料理论和技术,逐步引领国际,做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他激励东北育才学子要心系国之大者,坚定理想信念,持之以恒,一点一滴做起,潜心钻研。李院士报告激发了东北育才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材料专业的浓厚兴趣,他们纷纷与李院士交流,请教如何能走上材料科学研究的道路、如何在学生阶段做好从事科学研究的准备等等。

《师昌绪归国记》主题“剧本杀”以寓教于乐的游戏方式讲述了师昌绪院士归国的传奇经历,公众通过剧本代入的形式沉浸式感受老一辈科学家归国的艰难历程,对科学家的爱国情怀有了更切身实际的体会。

在“‘金’上添花游园会”游园会里,公众参观了材料科普嘉年华,通过材料认知、神奇的新材料、材料科学前沿三大展区了解材料学基本知识,在“磁”起必“浮”、水韵流转、一箭逐梦苍穹、彩虹摇摇乐四大互动实验区充分感受动手的乐趣。各展区不仅介绍了材料科普知识,也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社会公众展示了金属所近年来的科技创新成果,展台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孩子们踊跃参加“金榜题名”科普问答,争先恐后地抢答问题,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实验室环游中,社会公众在分子束外延实验室、先进能量转换材料与器件实验室、失效分析实验室及透射电镜实验室等兴致勃勃地与志愿者们交流互动,十分珍惜走进国家级实验室的机会。

2. 金属所暑期科研体验夏令营

8月15日- 21日 ,金属所举办了第七届青少年科学夏令营活动,来自沈阳市各重点学校的15名青年学生走进金属所,与科学相聚,开启了为期一周的科学之旅。

在开营仪式上,“与科学家面对面”环节特别邀请了贾清研究员为营员们献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科普盛宴。贾清以“钛合金熔模精密铸造”为主题,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钛合金在科技领域的关键作用以及熔模精密铸造技术的核心原理,激发了营员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与无限遐想。随后,来自四个特色实验室的青年导师们纷纷亮相,为营员们详细介绍了即将展开的科学体验项目,鼓励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分组,为接下来的科学探索之旅做好了充分准备。

开营仪式结束后,营员们穿梭于透射电镜实验室、大锻件车间及浑南园区生产研制车间之间,亲身体验了科研工作的各个环节,从多个维度感受到了科研的严谨与魅力。行政事务部的黄成玉老师引领营员们走进了金属所科技成果展室和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通过生动讲解科研成果背后的故事,展现了金属所老一辈科学家与新时代科研人员的风采,以及金属所在推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在科学体验环节,营员们亲手触摸了科技的脉搏。在青年导师的悉心指导下,他们学习了光刻机的操作并且制备了金刚石薄膜,也体验到了3D打印的神奇和制备人工树叶的成就感。这些沉浸式的学习与动手操作经历,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科学的无限魅力。

随着夏令营的落幕,营员们在结营仪式上以PPT报告的形式展示了自己一周以来的学习成果与实验收获,分享了科研探索过程中的点滴感悟与成长心得。青年导师们对营员们的出色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大家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表示了由衷的赞赏。

3.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

7月19日至20日,“一研为定”2024年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线上夏令营盛装启幕。来自全国129所大学的531名优秀学子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科研的憧憬,齐聚云端,共同开启了充满挑战与机遇、激情与梦想的学术之旅。

夏令营伊始,金属所副所长吴欣强致开幕辞,对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们表示热烈欢迎并寄予殷切期望。研究生部主任李扬详细介绍了我所的基本情况和研究生培养情况,让大家对金属所的学术地位和研究生培养实力有了清晰的认识。“学术前沿讲座”无疑是本次夏令营的重头戏。李殿中院士和杜奎研究员为大家带来了两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科研工作的学术报告。同学们被专家们的前沿研究深深吸引,与专家们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在“奋斗的青春-故事分享会”上,在学及刚毕业的师兄们分享了他们在金属所的科研经历和成长故事,激励同学们勇敢追求梦想,为科学事业贡献力量。研究部交流咨询环节为同学们提供了与各研究部老师直接沟通的机会,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不同研究方向并选择合适的课题组。“小组辩论”环节将夏令营的氛围推向高潮。81名营员围绕“结构材料更重要还是功能材料更重要”这一辩题展开激烈辩论。双方你来我往,据理力争,他们的精彩表现,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深感受到了学术探讨的魅力和思维碰撞的火花。

在第二天的夏令营活动中,同学们在线上观看了中科大夏令营的开营仪式,线上直播参观了中科大高新校区和金属所文化路园区,参与了有奖知识问答。闭营仪式上,李扬祝愿营员们能够进入自己心仪的课题组并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期待与同学们在金属所再次相聚。

在短暂而充实的时光里,同学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视野的拓展,更是对未来科研道路的坚定信念。这次夏令营如同一个火种,点燃了同学们心中追求科学真理的热情。相信在未来,这些优秀的学子们将带着在夏令营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感悟,勇敢地踏上科研的征程,为我国材料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书写属于他们的辉煌篇章。

4. 科普进校园

金属所继续举办系列科普进校园活动,2024年一线科研人员走进文艺二校、沈阳七中以及辽三小学,将科普知识送到课堂,并且邀请育才中学、沈阳二中以及文艺二校等多所中小学师生走进金属所。

5. 组织金属所科普成果参与各类展览活动

推荐所内成果参与全国科普日主会场展览及中国科学院科学节主会场展览。

三、 团队建设情况

金属所有一支高素质的科普队伍,其中从事科普工作专职人员2人,兼职科普志愿者150余人,其中有院士、中青年科研骨干、在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金属所形成了专家学者当骨干,研究生志愿者挑重担,专兼职相结合的科普队伍。他们积极参与到国家科技周活动、中科院公众科学日、科普进校园等科普活动中,特别是一些青年科技人员已成为科普工作的主角。

四、 学术交流及开放服务

作为国立科研机构,金属所肩负攻关国家和地方科研任务的重任。克服日常科研任务繁重、科研人员人数紧张的困难,金属所全年工作日开放233天,节假日开放15天。

金属所作为我国材料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拥有我国首个材料国家研究中心——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科技成果展室还经常为公众提供各种类型的参观和实习机会,2024年科技成果展室接待社会公众参观千余人。通过这些活动,社会公众了解了国立科研机构的先进设施和最新成果,获得先进的知识和信息,增加对科学的了解和认识。

五、 存在的问题及意见建议

1. 存在的问题:

(1) 科普形式较为单一:目前主要以展览展示、科普讲座等传统形式开展科普活动,缺乏创新性。

(2) 专业科普人才短缺:科普工作人员多为兼职,缺乏系统的科普专业培训。专业的科普创作人才匮乏,难以产出高质量、有吸引力的科普内容,如科普视频、科普读物等。

(3) 资金投入有限:科普工作经费主要依赖政府拨款,社会资金引入渠道较窄。

(4) 科普受众覆盖不均:科普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对偏远农村、山区等地的覆盖不足。

2. 意见建议

(1) 加强科普资源整合共享:建立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各基地的科普展品、活动方案、科普人才等资源,实现资源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2) 开展科普人才培训计划:设立专门的科普人才培训项目,定期组织科普工作人员参加业务培训,提升其科普专业技能。

评论
飞马腾空
大学士级
阅读理解
2025-01-19
科普5dfc4f1bb909c
太傅级
2025-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