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情况
(一)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情况
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在科普工作组织管理中,由刘洁副馆长分管科普工作,专门设置科研科普中心,明晰该中心社教讲解、科普宣传的工作职能。我馆已组建稳定的专兼职科普教育队伍,科普队伍年纪轻、素质高,同时制定了完善的科普工作制度,涵盖活动策划、组织实施、效果评估等各个环节,确保科普工作规范有序进行。为激励和支持科普工作,馆内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如对优秀科普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提供培训晋升机会等。
(二)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基础情况
——对外开放天数或服务公众天数:300余天。
——每年服务公众人次:320万人次。
——科普场所面积:3000平米。
——场馆和设备是否有升级和更新,如果有,提供3-5张照片。(分别提供对应场馆或设备名称)
全年更新临时展览15个:《向海图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船模型特展》、《大河文明》、《遇见蓝眼泪》、《舰证强军》、《海洋,我想对你说》、《海图知阨塞 审势施经略--中国海图专题展》、《峇峇娘惹的世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峇峇娘惹文化展》、《遥远的邻居》、《辽阔的南海——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海洋与气候》、《与鸟为邻·大美湿地——北大港湿地生物多样性展》、《‘首’望相助——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保护和打击非法贸易活动展》、《神奇的东方名片——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藏清代外销通草水彩画》、《浮天沧海 万里风樯——中国航海技术文化展》、《深海发现之旅》。
小临展厅:《遇见蓝眼泪》
大临展厅:《峇峇娘惹的世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峇峇娘惹文化展》
大临展厅:《“大河文明”特展》
(三)本年度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在基地开展科普活动(科普研学、社会实践、发放资源包等)情况:活动数量1227个;参与人数21000人。
——开展进社区、进校园(例如进大学,进中小学)、进乡村、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等“走出去”科普活动情况:活动数量3个;参与人数100人。
今年以来,我馆共开展线下科普教育活动1227余场次,参与观众超21000人次,开发新课程10余种,不断深化科普工作深度与广度。深化馆校合作共建,联合研发与执行校本课程,如与生态城实验小学联合开展STEM线上直播教学,多次作为示范课程向教育界各领导专家、各级学校进行展示,获得市领导和专家们高度赞扬,此外,我们还多次走进共建校,将科普课程送进校园。志愿服务不断加强,全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400余场次,志愿服务时长超3200小时,同时联合滨海新区教体局,开展“滨小宣”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反响良好。进一步开展“海博讲堂”和“专家带你看海博”系列活动,组织自然资源部老科协、福州大学、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等相关专家开展公益科普讲座,提升科普质量。
(四)在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全国科普日举办的主题科普活动情况:活动数量3个;参与人数500人。
——其他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的主题科普活动情况:
在“2024年全国科技周”期间开展2场科普活动。开展海博讲堂:零的突破——“海马”号的故事;与太平洋学会合作开展“科研海洋梦”主题研学活动,参与人数200余人。
在2024全国航海日期间开展船说主题讲解活动,参与人数100余人。
2024年全年围绕“春节”“端午节”“中秋”、“国庆”等传统节日开展“海底的元宵灯会”“月舞中秋”“寻踪解密”等系列科普教育活动30余场次,累计参与活动人数1万余人次。
(五)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等情况。
——面向公众提供预约的平台主页链接。
微信公众号:国家海洋博物馆
——自主运营的新媒体平台情况(包括、科普网站、科普中国科普号、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微博、抖音、B站等):数量及相应主页链接(最多放三个)。
官网:https://www.nmmc.cc/eDetail?id=3
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n/国家海洋博物馆
科普中国:
https://www.kepuchina.cn/kepuhao/plainkepuhao?id=15499国家海洋博物馆
——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数量和总阅读量。
全年共发布科普信息200余条,总阅读量达175万次。
(六)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20人次。
(七)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年度科普工作经费投入:5万。
——专、兼职科普人员数量:专职科普人员:16人,兼职科普人员:7人,科普志愿者:90人。
二、特色工作
结合本行业、本地区实际组织开展的特色工作情况。
——特色科普品牌名称(选填):“深海发现之旅”、“探寻“海上故宫”探索海洋奥秘——“滨小宣”国家海洋博物馆科普研学之旅”
本年度我馆结合海洋特色,为持续提升全民海洋意识、传播海洋文化、讲好海洋故事,开展特色科普品牌活动“深海发现之旅”,活动中整合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资源,结合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要求,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深海科普教育互动平台。活动共举办2届大型活动,“深海发现之旅”主题活动、科考船开放日活动,并发起“中国大洋协会深海科普工作委员会”、联合国“海洋十年”进校园联盟等2个科普组织,联合推出2个深海科普展览、开展院士讲堂和深海沙龙,组建深海大洋科普船队,获得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后续活动将持续组织内陆省份师生参加系列科普活动、开放科考船参观体验,通过扶贫扶志扶智,培育内陆省份海洋意识,让更多的青少年走近海洋、认识海洋、热爱海洋。
此外,为深化馆校合作共建,我馆联合滨海新区教体局,开展“探寻“海上故宫”探索海洋奥秘——“滨小宣”国家海洋博物馆科普研学之旅”,活动邀请了来自滨海新区44所“滨小宣”基地校的近200名师生代表参加,“滨小宣”学生们在经过海博馆专业讲解老师培训后走进海博馆的展厅,通过他们自己的讲解带领往来游客一同探索海洋的奥秘,点亮了游客们的海博之旅,本次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海洋故事的兴趣,还激发了他们的宣传海洋文化的使命感,“滨小宣”学生的讲解工作也受到游客的一致好评,后续也将开展更多形式的馆校联合活动,将博物馆课堂送入校园。
三、问题不足
一是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教育源的融合程度尚浅。尽管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范围扩大,但在实践活动中,博物馆逐渐暴露出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学习特性和需求理解不足的问题,缺乏对校园科学课标、课程情况、教育新动向的掌握。同时大部分学校都是泛主题式到馆参观,也教育缺乏精准性和针对性。因此,加强馆校之间的科学教育交流研讨成为做好馆校合作工作的重点。
二是科普活动创新不足。一些科普活动形式较为传统,如讲座、展览等,缺乏与现代科技、新媒体的深度融合,难以在众多科普宣传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活动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虽有一定基础,但在创新性互动体验设计上仍有提升空间,导致部分观众参与积极性不高。
四、工作建议
一是充分利用学校师资力量。教育部实行“双减”政策后,博物馆不仅成为更加重要的教育实践基地和科普社教场所,其本身的教育职能也发展成为更突出的职能部分。馆校合作在此背景下变得尤为重要。转变馆校合作发展理念,在目前开展的以馆方力量为主导的博物馆进校园活动的基础上,可以利用校园教师力量开展活动,有效节省馆方人力资源投入。双方互惠互利的合作能让馆校合作更为长久,取得更明显的社会效益。
二是注重科普教育基地的特色打造和创新实践。科普教育基地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和所在地区的科普需求,打造独有的特色,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可以通过开发特色科普展览、举办创新科学实验课程等方式,吸引更多参与者,提高科普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