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肥东2024年以来发生多起地震,我们不禁要问,这个地方正如新疆阿克苏、巴音郭楞一样为什么经常会发生地震?如果不讲清楚,引起群众莫名的恐慌,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增加心理负担。
(图片截取自:中国地震台网)
这就涉及到地震带知识。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李四光先生是我国家重要的地质学家。在中国科技界,知识界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誉为科学界的一面旗帜。李四光曾主导编制一份1∶400万的《中国主要构造体系与震中分布图》。该图于1970年编制完成,图内标出地震危险区的地带或地段,属国内首创。作为内部资料发行给有关部委和省地震部门参考使用,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规划布局和地震监测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选自朱光等2004年论文《郯庐地震带的演化及其对西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影响》)
郯庐地震带是一个位于中国东部的地震带,沿郯庐断裂带分布,是中国东部地区最主要的强震活动区之一。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中元古代,它经历了多期构造作用,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也是地球物理场异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这条断裂带北起辽中区,南抵邳州,向东延伸至依兰-伊通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了东部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也是华北地震区的四大地震带之一。
历史上,在郯庐地震带上曾发生过多次强震,1668年7月25日,山东郯城发生了8.5级大地震,这是我国东部有记录以来最大的地震。此外,1888年渤海湾发生了7.5级地震,1975年海城发生了7.3级地震,后者是世界上唯一成功预测的地震。据统计,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M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5次,M6-6.9级地震11次。 郯庐地震带的中段(沈阳-宿迁段)是6级以上强震的主要集中区域。较近的如1960年渤海地震、1975年海城地震和1976年唐山地震等。其中,1975年的海城地震被成功预测,是中国地震学界的重要里程碑事件。
然而,尽管郯庐地震带是东部地区最主要的强震活动区之一,但像1975年海城地震这样的大地震发生的概率是非常小的。根据中国地震学家的研究,该地区强震活动的周期一般为数十年至数百年。
在郯庐地震带周边地区,还分布着许多其他断裂带,如张家口-渤海断裂带等。这些断裂带同样存在地震风险,但其地震活动周期和强度相对比较小。虽然地震烈度不大,但是我们还是需要做好科普。我们还是要相信政府的地震重点防御工作,毕竟地震活动和地震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作者:任声权 安徽科普作家协会秘书、肥东科协党支部组织和宣传委员、国家健康管理师
审核专家:杨多文 安徽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