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与数学大奖擦肩而过,他却从未后悔那个决定|时光信函

北京科学中心
原创
北京科学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科普号
收藏

31岁,他提出“吴公式”,在国际数学界引发“拓扑地震”;33岁,他与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荣获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8岁,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58岁,他开始自学编程,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创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享誉国际的数学机械化方法。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人民科学家、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

他从未获得被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的菲尔茨奖,成果却先后被5位“菲尔茨奖”获得者引用;他提出的“吴方法”,对人工智能科学研究与发展做出了深远的影响。

来源 |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拓扑学被称为“现代数学的女王”,也是著名的“难学”,而吴文俊仅学习拓扑一年,便将拓扑学大师惠特尼提出的“乘积公式”简短地证明出来。

1950年,吴文俊将拓扑示性类概念由繁化简,提出“吴示性类”“吴公式”,大大推动了拓扑学的发展。

吴文俊在数学所作报告

来源 |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网站

1951年,在法留学的吴文俊谢绝法国高校、研究所的邀请,回国奔赴祖国的建设事业。后来,朋友们对他说,“你若晚走几个月,也许1954年的菲尔茨奖就给你了”,而他只是笑道:“我并不在乎。”

1957年,因在拓扑学上的杰出成就,吴文俊获得了我国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1957年1月25日,我国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相关报道

来源 | 共青团中央

20世纪70年代,年近60岁的吴文俊每天在机房待十几个小时学习计算机语言。他提出“吴方法”(即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将中国古代数学与计算机相结合,开创了近代数学史上第一个由中国人原创的研究领域——数学机械化。

吴文俊对数学机械化给予厚望,他曾说:“体力劳动机械化,我们没有份,就一落千丈了。挨打了,就与这有关系,现在脑力劳动机械化你不能错过,错过了这个机会就永世不得翻身,这是我一直坚决强调的。”

正如吴文俊所见,后来数学机械化理论解决了众多高技术领域的核心问题,大大推动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吴文俊在电脑前工作

来源 |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网站

1977年,吴文俊首次用手算成功验证了他的机器证明几何定理方法的可行性。不久,他发表了《初等几何判定问题与机械化证明》一文,这是他在数学机械化领域的开场作,并在附注中阐明其中的机械化思想起源于宋元时期中国数学家的创造。

1978年,吴文俊又撰写 “开展机器证明研究为数学现代作贡献”一文,阐述了数学在现代化发展的使命与任务。

来源 |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1986年,国际人工智能领域最权威杂志《人工智能》曾刊出一本300多页的“吴方法”论文专辑,里面全是“吴方法”在人工智能各领域的运用。

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累累硕果的同时,吴文俊还不断鼓励和帮助后辈。

1988年,他亲拟3页纸的推荐信,向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的埃尔斯(Eells)教授推荐张景中前往访学。在信中,吴文俊介绍了张景中几何定理机器证明数值并行方法以及其他重要研究成果,成功将张景中在ICTP的访学从2个月延长为11个月。

吴文俊为张景中撰写的推荐信

来源 |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晚年的吴文俊也没有停止对数学的研究,90岁高龄仍然在科研第一线,研究世界级难题“大整数分解”。

来源 |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吴文俊在数学领域耕耘了一生,他曾说:“数学是适合笨人来做的,要下功夫,所以笨人下功夫,聪明的人老是灵机一动,这个是不合适的。”也许正是凭借着一腔热血与专注,让他在拓扑学、数学机械化、中国数学史三大领域取得了卓著的成就。

吴文俊

(1919.5-2017.5)

数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评论
无限探索者
大学士级
吴文俊在数学领域耕耘了一生,对人工智能科学研究与发展影响深远。他开创的事业正如那颗"吴文俊星"一样闪耀在天际,照亮着今天的数学前行之路。
2023-02-08
内蒙古四子王旗
大学士级
吴文俊的工作,揭示了数学的广度。为未来的数学家们树立了新的榜样
2023-02-08
华科普
大学士级
老一辈科学家的钻研精神和奉献精神,永远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2023-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