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多形叉蕨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多形叉蕨(学名:Tectaria polymorpha (Wall. ex Hook.) Cop.)为叉蕨科叉蕨属下的一个变种。产于中国大部分省区。生山谷或河边密林下阴湿处或岩石上,海拔800-1500米。习性喜温暖、阴湿的生境。用分株和孢子繁殖。

形态特征植株高60-90厘米。根状茎短,直立,粗1. 5-2厘米,顶部及叶柄基部均密被鳞片;鳞片线状披针形,长约8毫米,先端长渐尖并稍卷曲,边缘有睫毛,膜质,褐棕色而稍有光泽,边缘淡棕色。

叶簇生;叶柄长40-60厘米,基部粗4-5毫米,禾秆色,上面有浅沟,光滑;叶片椭圆状卵形,长35-60厘米,基部宽25-30厘米,奇数一回羽状;顶生羽片单一或三叉,椭圆形,长18-20厘米,中部宽8-9厘米,先端急狭成长尾状,基部浅心脏形,全缘或为浅波状;侧生羽片1-4对,对生,稍斜向上,间隔3-5毫米,基部一对柄长1-1.5厘米,第二对以上的无柄,椭圆形,长20-25厘米,中部宽6-8厘米,先端急狭成长尾状,向基部不变狭,基部浅心脏形,全缘,基部一对羽片单一或分叉。

叶脉联结成近六角形网眼,有分叉的内藏小脉,两面均略可见并稍隆起,下面疏被有关节的淡棕色短毛;羽轴及侧脉禾秆色,上面光滑,下面密被有关节的淡棕色短毛。叶纸质,干后褐绿色或红褐色,上面光滑,下面偶被有关节的淡棕色短毛;叶轴禾秆色,上面有浅沟,疏被有关节的淡棕色短毛。

孢子囊群圆形,生于网眼的小脉上或交结处,在侧脉之间有不整齐的3-5行;囊群盖圆盾形,膜质,棕色,全缘,早落。染色体2n=160。

生长环境主要生长在海拔800-1500米的山谷或河边密林下阴湿处或岩石或灌丛中或草丛中上。习性喜温暖、阴湿的生境。

分布范围主要分布于中国台湾(台北、台中、南投、嘉义、高雄、平东)、广西(凌乐)、贵州(册亨)、云南(思茅、普洱、河口、新平、砚山、泸水、广南、佛海、西双版纳)。印度、锡金、尼泊尔、柬埔寨、马来西亚、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也有。模式标本产地:尼泊尔。

栽培与繁殖栽培土壤一般用腐殖质土和素沙按2:1混合配制。生长期保持充足的水分1。

用分株和孢子繁殖。分株可在春、秋季进行,从母株横走的根状茎上切取,一段中至少需带有2-3片叶。要注意少损伤细根,栽在排水良好的苗床培养,保持阴湿环境,待发新根后根状茎出现叶芽寸,要相应降低苗床湿度。培育至第二年新叶成长,始可移植盆栽。

孢子繁殖无严格的时限,四季都可进行,但以3月-5月最适宜。孢子成熟期因地而异。播种宜用浅盆,盆底放一层煮过的泥炭藓或草根,再以山地心土混入少量砖屑或炭粉,装到距盆口3厘米处,稍加压实,然后将孢子撒布其上。也可直接剪下带有成熟孢子的叶,在盆内轻轻敲击,播后不用盖土,将盆放在水中,水从盆底排水孔渗入,直至见土面湿润为止,然后置于阴处,盆上加盖玻璃。此时如气温在20天左右,约1个月发芽,待原叶体长出孢子体时即可分栽,培育至根状茎伸长,有3-4片叶时再分盆栽植或移栽于岩石上或其他阴湿环境绿化2。

物种用途用途叶色翠绿,株形美观,孢子囊群整齐鲜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适合点缀石由盆景1。

变种信息**狭基叉蕨(新拟)(变种)**var. subcuneata Ching et C. H. Wang in Acta Phytotax. Sinica 19: 129. 1981.。羽片较狭,中部宽仅5厘米,向下明显变狭;中部的羽片有柄;叶干后为暗绿色。特产云南(新平)。生林下溪边湿处,海拔 1500米。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学强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