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沿革设计背景
米格家族的第一个成员是米格-1战斗机,1938年开始研制。当时,苏联空军根据实际需要,提出研制一种新型高速战斗机,著名的设计师波里卡尔波夫提出的方案赢得了广泛支持,随后该机被赋予了I-200的研制代号。这种战斗机安装米库林设计局的AM-35A型水冷发动机,设计指标为7000米高度最大飞行速度670公里/小时,升限13000米,爬升到5000米高度耗时4.6分钟。但是由于波里卡尔波夫本人当时正在全力进行I-180战斗机的研制工作,加之I-200被认为不够先进,所以该机的研制工作一直进展缓慢。后来为了和雅克福列夫的I-26战斗机竞争,波里卡尔波夫设计局加快了I-200的研制进度。1939年12月初,I-200的初步设计基本完成并获得了苏联空军司令和航空工业人民委员会的认可。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该计划,前苏联当局决定成立一个由米高扬领导的新设计局2。
新设计局成立后,拥有丰富设计经验的格列维奇和罗莫丁成为了米高扬的副手。I-200的设计也有了轻微的改动,将飞机结构也由全金属结构改为胶合板、木材、金属的混和结构,增加机身的长度,提高了纵向稳定性,增加机翼油箱等等,但是总体设计上保持了波里卡尔波夫的气动外形2。
定型试飞1940年4月5日,米格-1首飞。试飞证明米格-1是一款优秀的高速截击机,值得一提的是5月2日,米格-1在试飞中达到684.5公里/小时的速度,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同时,米格-1也面临着无数的问题,面对这些考验设计师们对米格-1进行了反反复复的修改。仅仅在试飞初期,水散热器被修改了十八次之多,在忙碌了117个昼夜之后,问题基本解决。飞机通过了国家试验,正式投产。不久后设计师们又陆续发现一些问题。这时,工厂已经生产出了第一批米格-1。米格-1的机翼单位负荷高,机动性差;油箱容量小,航程有限;飞机重心偏后,滚转困难等。所以正式命名为米格-1的飞机只生产了100架2。
技术特点结构特点米格-1采用了混合结构,前机身由空心桁架焊接而成,采用硬铝蒙皮。AM-35A 发动机在海平面高度时功率 1,350 马力,在 6,000 米高空时功率为 1,200 马力。机身两侧分布两个水冷散热器,座舱下有一个油散热器。座舱的基本结构由空心桁架焊接而成,并通过三个螺栓固定在机身上。飞机的后机身是由松木翼梁和胶合板构成的木制硬壳式结构3。
米格-1机翼为刚性翼面,这与此前的 I-15 和 I-153 的布质机翼蒙皮有明显的区别。机翼中部为金属结构,可折起的机翼外侧部分则为木制。这种结构简化了飞机的生产并为工厂的木工车间提供了业务。翼梁由树脂胶合相连,而胶合板蒙皮则通过酪素胶粘合。机翼外侧可分解为 3 个部分并且可以很方便的与机翼中部相连或拆解3。
武器装备米高扬设计局的设计师们采用了多种措施以使飞机适应大规模生产的需要,米格-1 安装的机载设备都是当时苏联战斗机装备的普通设备,飞行员座椅靠背安装有 8 毫米的装甲板以保护飞行员。为了避免射击损伤螺旋桨,I-200 飞机的武备由 Berezin 12.7 毫米同步机枪和两挺 7.62 毫米 ShKAS 机枪组成3。
技术参数基本参数外形尺寸:8.16(机长)×10.28(翼展)×2.59(机高)
机翼面积:17.44㎡
最大起飞重量:3077千克
实用升限:12000米
发动机:一台AM-35活塞式发动机,1200马力1
武器系统1挺12.7毫米机枪(后来的米格-3有3挺12.7毫米机枪),备弹300发;
2挺7.62毫米机枪,每门备弹375发;机翼下可挂2枚100千克炸弹或6枚57毫米火箭1。
性能数据最大飞行速度:657千米每小时
最大航程:580千米1
总体评价米格-1原名为I-200,于1938年开始研制,是米格设计局的飞机。由于当时苏联战斗机的命名方式改变,I-200改名为米格-1,是一款优秀的高速截击机。该机型一共生产了103架。米格-1是米格设计局第一款产品,它和米格-3一起让米格飞机站上了历史舞台,成为苏联空军的代言人1。